閻圃帶來的鬼卒,除了被俘的五百多人,其余全部被殲滅。城固守軍傷亡兩百多人,馮宇的斥候傷亡十余人。
……
三日后,馮宇軍陸續開入漢中平原。首批進入的是三個營編制的徐榮軍團,除此還有在西城,上庸,房陵三地抽調的三千屯墾兵。合漢中平原東部安國,平陽,城固三縣的原有郡兵,總兵力六千五百人。
而占據漢中平原西部南鄭,沔陽兩縣的張修張魯軍合計是一萬余人。
雙方迅速在漢中平原上各處部署兵力,排兵布陣,拉開架勢。東西對峙起來。
馮宇希望此戰能速戰速決,除了依賴沔水水道和維京船供應糧草輜重過于困難外,還因為馮宇擔憂長期戰爭會導致漢中地區糧食歉收和人口流失。
另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馮宇擔心在漢中被張修拖的時間過長,會夜長夢多。如今趙云軍團的騎兵主力也都被調到西城作為預備隊。筑陽兵力空虛,若是商縣,舞陽這兩個點遭到攻擊,將無兵可以支援它們。
馮宇希望速戰速決,張修何嘗不是這個意愿。他從蜀道運來輜重補給比馮宇更加艱難萬倍。
另外他試圖迅速在漢中平原站穩腳跟,這樣才有可能擺脫劉焉的控制而自立。若是漢中因為長期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流失,那么他不可能憑漢中與劉焉分庭抗禮。
作戰雙方都有速戰速決的愿望,就意味著戰爭很快就會進入決戰階段。
雙方以漢中平原為棋盤,你來我往的試探著對方薄弱環節,等待著對方犯錯。
張修試圖派一支偏師深入到漢中平原東部,屯兵安國縣的沔水進入山區的峽口,結果被馮宇軍伏擊。逃回來的十不存三。
馮宇軍將徐榮軍團帶著兩千屯墾兵,移動到沔陽縣南郊,做出封堵蜀道出口的姿態。試圖引誘沔陽縣守軍出城決戰,結果對方沒有上當。反而是駐守南鄭的張魯軍向徐榮軍團背后移動。徐榮軍團被迫撤離。
馮宇又試圖誘敵深入,將張修張魯軍引誘到城固與平陽,安國構成的三角形中間一點上決戰,也沒有成功。
就這樣雙方經過多次切對方糧道,突擊對方薄弱環節,誘敵深入等等一系列,互有勝負的戰斗嘗試后。都發現這樣耗下去誰也等不起。
最終,雙方開始在城固正西24里,南鄭東偏北向26里處,一個叫柳林的地方結起大營,近距對峙。并持續向此處集結兵力。顯然這個地點成為了雙方默契達成的決戰之地。此處距離沔水北岸僅僅七里路。
雙方都認為這是個在對方愿意接受的情況下,最有利于自己的決戰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