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先好好休息,讓我考慮考慮……”
趙子彤沒有一口回絕,不是她想要自己媽媽去洗衣服供自己上學。
而是,她認為自己這個高中文憑,真的沒辦法打破現在的階層壁壘。
后世她看過一部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
從1964年開始,這部紀錄片就跟拍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一直拍到56歲。
50年后,這些孩子都發展成什么樣了呢?
令人唏噓的是,半個世紀的追蹤,
殘酷揭示了階層壁壘有多難打破:
從小看《金融時報》的富裕家庭孩子,
成長后依然會走上精英之路,壟斷社會上的優質資源。
如其中一個來自富裕家庭的約翰,
從7歲開始就已經想好自己未來要去的學校,
14歲的時候有了從事法律事業的目標,并在未來如約實現。
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輩命運,為活下去竭盡全力。
只有考上并且讀完牛津的鄉村孩子尼克打破了階層壁壘。
底下熱評第一說到:“底層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多讀書,真的。”
知識改變命運這件事,
從始至終都是真理。
正如當年的自己,考上了985的大學,
才從小山溝里跳到了大城市生活。
不然自己就會像身邊的同齡人一樣,
早早出去打工,早早結婚生子。
然后被貧苦生活,婆媳關系,逼得無處可逃。
由于孫少芬的傷并不嚴重,
她也不想自己女兒多花錢,就吵著鬧著要出院。
趙子彤沒辦法,辦好了出院手續。
這次她沒有拒絕卓振風送兩母女回家的好意。
因為她想起那個買一送一的贈品。
就心疼得厲害。
既然不用打官司了。
浪費他一些人工和車馬費,
她一點都不覺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反而是心安理得。
一路沉默……
卓振風以為她們兩個經歷了這么大的變數,都累得不想說話了,也沒有開口去打擾她們。
其實趙子彤不說話,是因為她滿腦子都是在想要不要上個大學什么的。
自己后世學的是市場營銷學。
這輩子要不就學個建筑學得了。
她看過一本書叫《朋友圈的尖子生》,
里面講述的是作者認識的各行各界的人。
而這些人幾乎可以說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雖然成功者的經歷各不相同,
但是趙子彤還是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
堅持學習。
他們的學習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跟書學、跟事學和跟人學。
書中有個經典的案例——青山資本的董事總經理李倩,
她的強大的營銷手段,讓作者一度以為她是營銷圈里的“老司機”。
但沒想到,她從網絡編輯轉行營銷,到成為營銷圈專家,不過三四年。
而她在這個過程中,買了幾乎所有的品牌、營銷類書籍,然后死磕。她在采訪中說到:
“我算是半路出家,但為什么大家都覺得好像我對市場、品牌還是挺懂的?”
“我覺得,第一個原因就是我是真正地、踏踏實實地在讀書,我幾乎讀了營銷類所有的經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