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丹走了兩趟溫縣回來,山寨中就立刻糧倉豐足,兵甲齊備了。就連司馬朗也重新獲得了一匹汗血馬為坐騎,也省得他老是和典韋擠在一匹象龍上了。
很快,司馬朗的朗家軍就已經踏入了穩定的發展道路。這“朗家軍”也是司馬朗所起的名字。本來想要叫“郎家軍”可是想想不太合適,自己也解釋不通,索性作罷,就讓過往在風里飄散吧。
現在司馬朗自己為自己又額外打造了新的兵刃,兩桿擂鼓甕金錘,重逾百斤,比典韋的雙戟還要沉上許多。自從來到了三國,司馬朗雖然生的似個文弱書生,但是卻力大無比。故而抄襲了隋唐時期的巨力少年李元霸的武器,若不是擔心馬匹駝不動自己,他還想繼續增加雙錘的重量呢。
司馬朗現在麾下將領有六:
其一司馬丹,字文忠,胯下汗血馬,手持闊背伏虎大刀,麾下影風二十騎,司馬朗的貼身護衛之首。
其二典韋,字衛真,坐下名馬象龍。典韋者,古之惡來。力拔山兮,雙戟如風。嘯如蠻獸,聞之膽裂。
其三高順,字應之。以槍為兵,長一丈有二,舞時有若龍吟之聲,司馬朗遂以龍吟名之,始為龍吟槍。其坐下越影日行千里而不疲,麾下百人精壯,蓄勢而發。
其四文聘,字仲業。手持雙槍,背負彎弓,統兵盾兵三百。
其五呂曠,字子遠。須眉大刀陣前翻舞,敵將不敵名揚千里。統弓兵兩百。
其六徐庶,字元直。長槍一桿掃太平,統槍兵兩百。
在司馬朗的安排下,除了典韋和高順有象龍、越影兩匹名馬之外,司馬朗、司馬丹、文聘、呂曠、徐庶以及影風二十騎皆是以大宛馬(也就是汗血馬)為坐騎。而配給高順麾下那二十騎兵的則是大宛馬和蒙古馬的混血馬種。
時間過得飛快,司馬丹帶領著二十影風衛此刻已經回到了河內的司馬家中。在這一年里,百姓的凄苦越來越嚴重,四處的賊人騷亂也越來越多。
且不說司馬丹帶領的影風衛一路回家要遇到多少賊人。單是在山寨中的朗家軍就已經經歷了大小不下二十戰役。
索性司馬朗對這即將到來的亂世有心理準備,縱然偶爾遭到山賊強盜的滋擾,但是面對那些放下鋤頭拿起刀的普通老百姓,朗家軍的戰斗力強了太多。
一年下來,幾乎沒有任何傷亡。只是高順訓練的那一支百人部隊卻從未出現過。
除此之外,在這大小二十戰役下,朗家軍又收編了兩百降卒,分別劃歸了徐庶和呂曠。如此一來,文聘、呂曠、徐庶三人就各自帶領了三百兵甲,高順手下有一支神秘的百人部隊。如此,共計千人。
冬去春來,司馬朗在和自己的朗家軍渡過了一個歡快而壓抑的新年后,一切終于爆發了。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長期承受天災**的貧苦人民,不僅顆粒無收,還要負擔沉重的賦稅。無奈之下,三十六萬民眾在張角的蠱惑下放下了鋤頭拿起了砍刀,向壓迫開始了反抗。
光和七年二月,巨鹿城內的一處高臺之上。一人身掛長袍,頭纏黃巾,單手持劍指天,對臺下萬人高聲的呼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