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么,他應該慶幸自己只是去問了科隆納家族的神父嗎?
英諾森十一世慶幸地嘆了口氣。
這支軍隊在羅馬的時候固然會讓教皇與紅衣主教們輾轉難安,但他們絕對會希望看到這支軍隊出現在伊斯坦布爾……不不不,這個可能還有點早,不過幻想一下還是很令人愉快的。英諾森十一世提起茶杯,“成交。”
“成交。”路易也提起茶杯,和他碰了碰。
當然,之后還有數不清的詳細條陳要慢慢談,有馬上可以攫取到手的利益,有細水長流的利益,有不知道可不可能看到的利益……反正英諾森十一世已經知道路易十四肯定不會是路易九世(圣路易)了,他也不在乎死后能不能得到一個圣人的名號。
既然這樣:“我說,”英諾森十一世堪稱和藹可親地說,:“既然您已經在羅馬了,為什么不索性將科隆納公爵與安娜大郡主的婚事辦了呢?”
這句話讓路易也不由得愣了愣,“安娜還沒到締結婚約的年紀呢。”
“哈,”英諾森十一世這下可得意起來了:“陛下,您完全不必擔心這件事情。”
路易十四真不用擔心這件事情,羅馬教會在公元前就學會了如何作弊,等到了中世紀,大批一字不識的領主出現后,他們更是擅長用各種文書來為自己增加產業——像是一個死者的遺囑上會莫名其妙地絲毫不顧他的父母、妻子與兒女,將田地與莊園贈給修道院的時候時有發生,像是貴族與國王聯姻時,新娘與新郎,要么一個,要么一對,年紀不夠(哪怕他們是以女孩十二歲,男孩十四歲為成年標準的),他們也能在出生證明與婚書上動手腳。
于是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三世在67年生的長女安娜,突然在1677年就滿了十二歲,可以與科隆納公爵結婚了。這對路易十四來說,無疑是最有利的。首先,科隆納公爵已經十七歲了,已經完全脫離了孩子的范疇,作為一個有發言權和可信的成人好幾年了,路易十四的意大利攻略可以提前兩到三年實施;其次,如英諾森十一世所說,能夠親自見證與目睹長子的婚禮,也是一個父親最大的心愿;最后,他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看看這里的人們,對時隔一個多世紀后,對法國人再一次出現在意大利抱持著怎樣的想法——是期待,還是反感,又或是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