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法蘭西的大郡主,哈!”唐璜公爵笑嘻嘻地說:“看看瑞典王后伊麗莎白吧。”他的幸災樂禍讓王太后瑪利亞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卻也無可奈何,畢竟唐璜公爵也沒說錯——路易十四的大公主伊麗莎白雖然在儀式上,可以說是除了自己什么都沒能從法國帶過來,但在儀式結束之后,她的法國侍女與隨從就立刻趕到了斯德哥爾摩,除了隨嫁的那支軍隊之外,這一年還陸陸續續有胡格諾派教徒遷移到瑞典——這都是在婚姻談判中約定了,就算是卡爾十一世也無法提出反對意見,這些行為當然引起了瑞典人的反感,但就如路易十四看到的,一個外國王后無論怎樣討好婆家的達官貴胄都是沒用的,一句“你是法國人!”就可以毀掉你所有的努力,所以……不若阿基坦的埃莉諾,她和路易七世十五年的婚姻里只有兩個女兒,但也許出乎人們的意料,這位王后不但悍然干預國事,插手政務,還曾經在被發現與雷蒙德公爵有著曖昧關系的時候,率先提出離婚。
阿基坦的埃莉諾一直就是阿基坦的埃莉諾,但無論是之前的路易七世,還是之后小了她十歲的亨利二世,他們的宮廷里也沒人敢喊叫“她是個外國人”,相反的,這位女性一直保有自己在軍事、領地與政治上的獨立,無人敢輕易小覷于她。
比起之后的公主,王后,阿基坦的埃莉諾可活得愉快多了,哪怕她在生下第八個孩子后與查理二世也翻了臉,她還是可以在自己的宮廷與領地上逍遙自在地度過之后的幾十年,被多情漂亮的年輕人簇擁,直到八十三歲壽終正寢。
路易十四想要為波旁家的女兒們打造的也是這條道路,無需多言,事實也是如此。
雖然瑞典人對他們的新王后抱怨不休,但他們卻無法拒絕她的嫁妝——豐厚的資產,一處位于格羅寧根以南的港口,還有新式武器和軍隊,以及數以萬計的胡格諾派教徒。
整個斯堪的納維亞現在也不過兩百萬人口——這里太冷,太荒寂,如果不是有路易十四與大公主的承諾和命令,就算是胡格諾派教徒也寧愿遷移到英國或是神圣羅馬帝國中信奉新教的諸侯國——按照原先的計劃,每年會有一萬個胡格諾教徒遷移到瑞典,主要是斯德哥爾摩周邊城市,這樣的遷移會視情況持續三年到五年不等。
在農業、漁業或是工業,甚至打仗都需要人口的年代,人原本就是一種珍貴的資產,愿意離開溫暖的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幾乎都是最為頑固與具有強攻擊性的一群人,他們離開法國讓路易十四也省了不少心,至于大公主,現在的瑞典王后,她抵達斯德哥爾摩的第二天就宣布皈依新教了。
去掉了宗教的藩籬,胡格諾派教徒與大公主就只剩下了一種相同的身份,那就是法國人,胡格諾派教徒要在那塊冰冷的土地上立足,繁衍,強大自身,除了伊麗莎白王后之外沒人可以投靠,他們只能有一個主人。
大公主,不,接下來我們應該稱她為瑞典王后,她給路易十四的信件上也說明了這點,那些胡格諾派教徒的首領幾天前才來覲見過她,還有國王卡爾十一世,卡爾十一世對著這些教徒充滿了信心與關愛——因為他們幾乎都曾經是造船工匠,這些人正是從馬賽和南特遷移過來的,雄心勃勃的年輕國王當然喜不自勝,不過他可能沒注意到,王后身邊的侍女多了幾個胡格諾派家庭的女孩,不過就算他知道了,也不會太在意,但這些就是王后與胡格諾派教徒的聯系人——現在胡格諾派的人數還不多,等到人數逐漸對當地的斯堪的納維亞人產生威脅,產生沖突,那么就是伊麗莎白王后展示力量的時候了。
路易十四在看到伊麗莎白明確地寫道,在這五年里,她要設法先生下卡爾十一世的繼承人的時候嘆了口氣,但也無可奈何,畢竟這段時間還真是生產的好時機,幾年后也許他們又要開始打仗,一樁沒有繼承人的婚姻是不穩定的,就算她與卡爾十一世之間有感情,但若是有了一個兒子,說個最壞的打算,就算是卡爾十一世在戰場上死了,瑞典與法國的聯盟還是穩固不可動搖。
伊麗莎白還在信中慶賀了大郡主,因為如果沒有什么差錯,大郡主的未來夫婿就應該是勃蘭登堡-普魯士的腓特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