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的游客們立刻往著那著名的幾個地方去了,就像他們會撫摸當時的普魯士王太子,后來的腓特烈一世的黃銅簽名,把它們連同大郡主腳印邊的幾個地方磨得光滑明亮似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大教堂里的懺悔室,這樁華麗的小屋子是用硬木打造的,在刺殺發生的時候,王太子以及隨從將大郡主藏在了里面,自己卻和士兵們一起對敵。
這種情景即便無法親眼目睹,只能想象,也是令人向往的,王子拯救公主本來只能在童話書上看到的故事竟然在現實中發生了,我隨著兩三對情侶走過去,他們在懺悔室前合影——如果不是有圍欄,也有警衛,他們或許會鉆進去試試……橋上的大郡主腳印在沒有被封閉起來之前也一直有人去踩踏,因為據說踩了腳印就能獲得一樁美滿的婚姻……
我卻看到了一些看上去也許會讓人覺得浪漫,事實上卻驚心動魄的痕跡——留在木質懺悔室上的刀痕,我翻看有關記載的時候,說在離開蘇瓦松前,嫁妝豐厚的大郡主已經補償了大教堂的教士們,他們用這筆錢維修了懺悔室,讓它和其他損壞的地方看起來一如以往的漂亮干凈。
但在大仲馬先生寫了那本《阿多尼斯之路》,他的兒子小仲馬又緊接著寫了《鐵王后》之后,原本也只是一個歷史人物的奧爾良公爵之女,普魯士王后也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了,說起來,她竟然要比她的堂姐,也就是瑞典王后伊麗莎白更有名一些。
不過我想,如果大郡主地下有知,她肯定更愿意迎接不那么風波頻頻的將來。
大仲馬先生所寫的《阿多尼斯之路》,毫無疑問,依照這位先生的文筆與風格,整本小說中雖然也不免死亡、傷害與血腥,但總體來說,還是以真摯的愛情,純潔的友情與對國王的忠誠貫穿始終,書中的三對愛人,無論身份顯赫或是平平,又或是卑微,都有了一個令人稱心如意的結局,大郡主與普魯士王太子的故事到了柏林便戛然而止,留給人們的印象中如果喲朱紅色,那絕對是玫瑰,而不是鮮血與傷痕的顏色。
這也是年輕的情侶們熱衷于重走這條道路的原因,不過他們憧憬的應該只是大仲馬所創造出來的大郡主與王太子,與現實中的人物沒多少關系。
在這里,我卻要更傾向于小仲馬先生所寫的《鐵王后》,這本同樣記錄了“阿多尼斯之路”甚至一直寫到了腓特烈一世去世,大郡主從王后變成王太后的小說——雖然作者自己說,記述的是愛情,但我們都知道,就像這位先生寫下的茶花女那樣,在華美的外表與馥郁的花香下,掩藏著冷酷殘忍的事實。就算是愛情,就算有愛情,其中也摻雜著無數雜質,不怪有人說,大仲馬的愛情如同鉆石,閃閃發光,小仲馬先生的愛情猶如歐泊,你要在空洞或是凝重的底色中尋找那么一星半點發光的地方。
但不論是《阿多尼斯之路》,還是《鐵王后》,書中的第一場重頭戲,都在這座圣彼得大教堂。
不過在大仲馬的描述中,圣彼得大教堂的刺殺是一場堂皇的表演,在小仲馬的描述中,卻是一個不祥的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