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幫父母大采買去了,沒寫完,明早更替,抱歉啊。
——————喜愛食肉的文藝復興人(上)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每天消耗著大量的肉食,甚至大大超過了現代美國人的食肉量,這個量對現在以面食為主的意大利人來說,足以引發蛋白質休克。比如,在1532年曼圖亞(Mantua)的一次“家庭晚宴”上,用餐者為八位紳士,除卻沙拉、面包、水果和甜點,上桌的菜式包括十八盤野雞肉沙拉、五只閹雞、九十根香腸、肉丸子、美味肝臟料理、五只鴨、三條舌、五份意大利熏火腿(prosciutto)和摩泰臺拉熏香肚(mortadel)餡餅、十五只鵪鶉、十五根米蘭香腸和一只雄鹿——而這些只是第一道菜。
——五鄉地的貝倫加里奧(Berengariodellequeterre)
據文藝復興時期的烹飪書籍記載,在那時,廚師們都竭力購買各種市面有售的香料。英國有兩本書名不詳被稱為“哈雷抄稿”279號(theHarleianMs.279,約1430年)和4016號(theHarleianMs.4016,約1450年)的烹飪書,建議廚師們在烹飪百分之九十的魚肉類菜肴時都毫不吝嗇地添加大量香料。這兩本書中最常提及的香料是姜、黑胡椒、肉豆蔻皮、丁香、肉桂和山姜(galingal)。“中世紀統治階級酷愛味道濃郁的菜肴,”沃爾夫岡?施菲爾布施評論道,“社會地位越高的家庭,使用香料的量越大。”作為貴族階級成員的馬蒂諾和普拉蒂納,也在他們的菜譜中強調大量香料的使用。這絕對是上流社會炫耀性消費的一種形式,因為我們明顯地可以從他們的菜譜中看出香料的使用與財富、地位和聲望是密切相關的。確實,在廚房里豪放地使用香料是常有的事,但這絕不是偶然發生的。香料的用量是在等級制度之下經過精心安排的,并且與食物的等級是并列的。
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早期人們大量使用香料的事實之下還有另一個原因——香料具有藥用功效。每一種廚用香料最早都是作為藥物引進的,隨后才用于烹飪。從十三世紀到十七世紀之初,幾乎所有醫師都建議在烹飪肉類時加入大量香料,以便人們更好地消化它們。在這一時期,人們普遍認為消化也是一種烹飪形式,它發生在胃里,輔以人體的“動物熱能”而完成。正因為如此,被視為“熱”性的香料,正好可以幫助消化。人們判定胡椒有第四級的“火熱”與“干燥”度,而丁香、高良姜、小豆蔻屬于第三級;肉桂皮、孜然、蓽澄茄和肉豆蔻為第二級,以此類推。
有趣的是,盡管香料有助于消化,但是患病的人卻是被禁止與之接觸的。發燒的病人不能使用香料,因為又熱又干的香料會使病情惡化。病人的食物一般是煮熟后添加糖來代替香料,因為糖是“最溫和的”調味品。
當然,任何一個時代在烹飪中使用香料的基本原因都是它們可以增添菜肴的風味,使清淡的食物有滋有味;不過香料也可以殺菌——如上兩個理論是不可分割的。詹尼弗?比林(JenniferBilling)和保羅?W.謝爾曼(PaulW.Sherman)在他們的著作《香料的殺菌功能:為什么人們愛吃辣》(Anti?MicrobialFunsofSpices:WhySeLikeItHot)中提出食譜上記載的實則是一場永無休止的競爭,這場爭奪食物的競爭發生在我們和寄生蟲之間。我們在烹飪中所做的一切:洗凈、烘干、烹煮、加鹽、調味,都是為了避免食物被這些寄生蟲污染,畢竟調味用的香料大都有殺菌的作用。兩位作家總結道:“我們認為烹飪時使用香料的最根本原因是消滅食物產生的細菌和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