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并不存在齊王和齊國眾人所期待的那種僥幸,齊國因為靠近海洋而百姓富足,且很少插手中原戰事,軍隊數量雖多,但也很長時間沒有打過仗了。
因此,別看齊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但戰斗力卻十分令人堪憂,領軍的將領知道秦國的厲害,所以也明智的沒有一開始就正面硬碰,而是堅守城池,拒不接戰。
齊國將領相信,只要自己能這樣堅持許久,待秦國久攻不下且傷亡日益增多,糧草等補給不足時,秦軍必然會撤退,畢竟齊國乃是七國中最為富庶的國家,糧草輜重這些自然豐厚無比,足夠和秦國繼續消耗下去。
可就這樣沒過多少時間,秦國開始發力了,王翦運用示敵以弱的計策,同時還不斷買通齊國朝堂的大臣,讓其給前線的大軍施加壓力迫使其正面交戰。
就這樣,在多方的操作下,齊軍前線的將領頂不住壓力,在王翦一次故意賣的破綻下,終于下定決定追擊,以至于中了王翦的埋伏,三十多萬齊軍雖不至于全軍覆沒,但也損失慘重,且不少被奢靡生活掏空身體,多年沒有打仗的士兵也被極大打擊了士氣,只要一看到那如狼似虎的秦軍,就面露恐懼。
就這樣,,王翦和秦國朝堂齊心協力下,經過幾個月的精心準備,經過了各方博弈和明爭暗斗,齊國終于如同尉繚料想的一般,在經過一次打敗后就沒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氣,沒有勇氣負隅頑抗,在經過各種思想斗爭后。
齊王建獻出國印投降,無條件獻出齊國所以城池土地,齊國宣布滅亡。
在接管了齊國之后,王翦并未在齊國多停留,而是留下一些軍隊駐守,等到秦國的官員來齊國主持大局后,就繼續揮師北上,繼續攻伐燕國的殘余勢力和趙國的殘余勢力。
一個月后,燕王喜宣布投降,燕國剩余土地全部歸屬與秦國,燕國正式宣布滅亡;又一個月后,趙國公子嘉聚攏趙國殘余勢力建立的代國滅亡,公子嘉和所帶領的趙國殘余勢力全部戰死,沒有向秦國投降。
這一點讓王翦很是意外,畢竟連齊國那樣還有一拼之力的大國都選擇了投降,一個小小的代地卻選擇頑抗到底。
不過,在想到此前趙地的風氣之后,王翦便釋然了,燕趙之地多出游俠、豪杰,因為其地處華夏北方,經常受到匈奴能少數民族騷擾,即便建立了長城,但也時常需要更匈奴作戰。
所以這一點鑄就了趙國尚武的風氣,越在這種時刻越是威武不屈,因此,王翦沒有羞辱這個為秦國統一帶來不少麻煩的公子嘉,而是將其安葬。
他們終究是立場不同,不然一個這樣的公子絕對值得尊敬,他是秦國的臣子,為了實現秦國的夙愿,任何阻礙統一的都是敵人,盡管有些敬佩,但也絲毫不會留情。
由一場滅楚牽扯到后續的滅齊,滅燕,滅代等一系列大戰的戰爭結束了,這場持續一年多的戰爭,葬送了無數士兵和百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數創傷。
這些一場又一場戰爭帶來的影響,也許很長時間都不會消除,在多年后也可能會有上了年紀的老者講述著這一切的經過,這一切帶來的影響,或許只有時間才能抹除。
然而,戰爭結束后,相比造成的破壞,這所帶來的意義是難以想象的。
嬴政登基二十余年,奮六世之余烈,花費了九年的時間相繼滅亡六國,剿滅了明面上所以抵抗勢力,終于取代了周朝奪得了天下,結束了這幾百年的春秋戰國,結束了那禮崩樂壞,肆意戰爭的混亂局面。
這無疑是前無古人的一大功績,是嬴政對華夏難以抹去的一大貢獻,也正因為這樣偉大的功績,這才讓嬴政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朝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開創了后世王朝和皇帝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