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作為王翦的屬下,自然知道王翦是什么樣的人,所以在聽到這樣的命令后,就知道這不是王翦的本意,他作為一個領兵的將軍,從不參與朝堂上的事,特別是呂不韋和嬴政之間這種敏感的位置,王翦不會如此不智,再加上王翦剛剛在嬴政那領了命令,他也不難猜出這時嬴政的意思,所以這般做法也算是得罪呂不韋,徹底倒向嬴政了,不過這樣也的確是他們作為軍人的初衷。
在秦國當兵是為了保家衛國,建功立業,他們只忠于秦國,忠于秦王,對于權臣和叛逆這種危及秦國的人,自然是痛恨的,但由于沒有合適的機會,以及顧忌呂不韋的威望,所以以前一直奈何不了他,軍方甚至還被呂不韋壓制,趁機掌控了一些軍隊,但這次嫪毐叛亂是一個打擊呂不韋的絕好機會。
趁著夜色,多方混戰,可以將嫪毐的人一網打盡的同時也剪除一些呂不韋的人,削弱他的力量,這次圍攻他的人不少,也有幾千之多,但卻硬生生憑借羅網殺手以及護衛擋住了,除了府邸內有幾百人守護,外面也圍著不少人在戰斗,更不要說潛伏在暗中的人,可見呂不韋勢力的龐大。
所以,只要找一個適當的理由,就算殺了呂不韋外面以及暗中的護衛,那他也無話可說,畢竟他還是秦國的相邦,暗中除了羅網,卻掌握著如此龐大的實力,不難讓人想到他的居心。
一個權臣再加上掌握著這樣的力量,那是要造反的節奏啊,就算他沒有這個想法,別人也會自動腦補,很容易錯誤引導朝中大臣,何況他真的有過這種心思。
為此,不管呂不韋造不造反,為了撇清自己的嫌疑,盡管是明面上的撇清,這些人被殺后他也不能承認這些人是他的,如果為了死去的人就與王翦翻臉,那么就說明他和這些叛逆有關系,再說了,畢竟人只有活著才有價值,如果死了,死了的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按呂不韋的性格,在他沒有做好準備之前,是不準備和嬴政撕破臉的,所以這次王翦借口殺了他的手下,他也只能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不能有所表示,要不然就成了嬴政對付他的借口。
要知道現在雍城差不多都在王翦的騎兵控制之下,呂不韋的勢力只有一部分在此,要是嬴政真的借機對付他,那他也不能相安無事,所以這次事件就只能忍受過去,到以后再尋找機會報復。
王翦雖然是一個武將,但他心思細膩,智勇雙全,后世評價他為智而不暴,勇而多謀,這嬴政的意思他想想也能猜到,鏟除一部分呂不韋的勢力對嬴政有利,且對嬴政更好掌握秦國有利,呂不韋是個聰明人,現在就算王翦殺了他的人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翻臉,所以王翦也不擔心有麻煩,堅定地執行嬴政的命令。
隨著時間慢慢過去,局勢已經越來越明了,在王翦騎兵的追殺下,圍攻呂不韋府邸的士兵已經沒多少了,正在被追殺,而騎兵的目標也很明確,沒有著裝秦軍制式鎧甲,只穿著一般服飾,或者夜行衣的人,都是他們的目標,這不僅包括嫪毐的手下,還有呂不韋的手下,只是他們都沒有區分,接到的命令就是殺掉所有人。
在王翦騎兵到來那一刻,就有人稟報給了呂不韋,本來應該提早就接到報告的,但因為呂不韋府邸四面遭到圍攻,所以報信的人無法傳遞消息,
“稟報相邦,王翦將軍領騎兵到了,正在清剿嫪毐的手下”
第一更
(兄弟們,今天之后嫪毐叛亂的劇情就完了,接下來就寫韓國部分的劇情了,也許有讀者覺得水,但這是我大綱的一部分,這些目前也不要錢,就將看一下,小說不可能永遠都是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