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九公子會如此想,真是令我這種平民驚訝啊”
而韓非則苦笑一聲,
“紫女姑娘,你就不要再取笑我了”
不過,韓非似乎想起了什么,看了一眼身旁那個年輕人,對著凌寒說道,
“差點忘了,凌兄,這位是張良,張子房,是我韓國相國張開地大人之孫,天資聰穎,才華橫溢,是我從小的好友”
隨后,又看向張良,
“子房,這就是我跟你說的在回韓國路上結識的凌兄,凌兄游歷七國,見多識廣,而且對天下形勢見解獨特,同樣是一個俊杰,今天恰好介紹你們認識”
張良溫和一笑,向凌寒行了一禮,盡顯良好的貴族姿態,而凌寒則就比較隨意了,雖然這是后世大名鼎鼎,被稱作漢初三杰的張良,但現在不過是一個不到二十的年輕人,離以后的成就還差得遠,不管怎么說都當不起他的重視,何況漢朝能不能建立都兩說呢?
張良見凌寒如此隨意,眉頭微微一皺,而韓非則一直觀察著兩人,看到張良的異樣就知道了可能是因為凌寒的表現引起了前者的不悅,畢竟前者受過正統的貴族教育,對禮節是十分看重的,凌寒的表現隨意,不以同等的禮儀對待他,或許會把這看作是輕視他。
韓非見此,連忙出來打圓場,笑著對張良說道,
“子房,凌兄就是如此,和我一樣不拘禮數,我和他認識許久,還從未見過他向別人行過什么大禮呢”
韓非知道張良不是那種小肚雞腸之人,反而謙恭有禮,胸懷廣大,所以自己開口解釋,應該能理解,正如他所想的那樣,張良聞言,臉色緩和了不少,隨即向著凌寒輕笑道,
“難怪九公子和凌兄相談甚歡,原來都是如此不拘小節,瀟灑自由之人,見此,張良到是有些太拘泥于形式了”
凌寒見此,同樣應了一聲,在他看來,這張良雖還稚嫩,但潛力卻是無限,加以磨礪,必定會有一番大成就,而在原來的劇情中也是如此,但如今有凌寒的加入,那以后到底怎么樣就說不定了,反正他是不會讓秦國就這樣匆匆滅亡的。
原著中胡亥連同趙高李斯,假傳詔書賜死扶蘇蒙恬,同時采取一系列殘酷手段,弒殺兄弟姐妹,施行暴政,這才亂了大秦的根基,再加上外有異族進犯,內有反叛勢力,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才導致了大秦滅亡。
這一次,凌寒既然決定要助秦,就不會讓趙高胡亥篡位成功,只要扶蘇能順利繼位,在蒙恬為首的武將支持下處理好一系列不穩定的因素,再騰出手來解決反秦勢力,以秦軍的強大,就算糾結十萬農家弟子,楚國項氏,墨家等反秦勢力,也不會是幾十萬秦軍的對手。
扶蘇一向推崇仁義,但這并不是對敵人軟弱,以他的作風,在平定一切后必定會休養生息,恢復民力,只要扶蘇能夠改善百姓的生活,在這個時代,能讓吃飽飯就是明君,到時候誰有會造反呢?
只有那些不甘心,有野心的六國貴族會想造反,因為他們的國家滅亡后,再也享受不了貴族的生活,只能鼓動百姓造反,但只要讓底層百姓吃飽,讓他們知道是誰帶給他們這樣的生活,到那時,沒有百姓的支持,僅憑那些貴族余孽,怎么可能會是秦軍的對手。
第二更
(這星期以來就像都開學了,這本書的數據都下降了許多,我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