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這人是誰,不過也知道現在是閱卷時間,為了公平起見,用的是“糊名制”,他們怕是要待所有試卷閱完,把名次排好,才能看到具體人名了。
但好好排一排自己所認識的人,能夠這么跟博物志報如出一轍的文風,人選似乎
“陛下,今年的考卷已經批改結束,是否按往年規矩呈上來”
所謂往年規矩,就是將甲乙兩榜的人選選出來,排好一個大概的名次給明光帝參考。
最終如何排列,還需明光帝親定。
當然了,前二十位只定名單,不定排序,由明光帝親定。
“呈上來吧。”
明光帝十分好奇,今年前二十名都有誰呢
沒有一會兒,他就看到了名單。
大部份名字都非常眼熟,尤其是姚安宏、霍博濤的名義,簡直熟得不能再熟了。
會試前,李文崇還跟他閑聊過,說自家有兩個下場的人。
沒想到在會試還不是特別突出,到了殿試卻表現得這么好
明光帝臉上露出了笑容。
看來,皇弟這是“雙喜臨門”啊。
明光帝不僅不介意,反而高興李文崇身邊出了兩個人才,以后能多有照應。
顯然,明光帝忘了,霍博濤雖然是李文崇的“孫女婿”,但人家更是誠郡王的侄孫啊。別忘了,誠郡王妃可是出自京城霍家。
為了不在朝中大臣面前露出異樣,明光帝沒有急著撿兩人的文章過來看,而是按照他們排列的順序,一篇篇看了過去。
“不錯不錯”
“今年出彩的考生很多啊,言之有物,落到了實處,不像往年說了半天,總覺得缺了點什么。”
倒不是真差,而是跟往年“高大上”的華麗詞藻相比,今年出了更多“言之有物”,落于實處的考生。
當然了,他們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其實也是因為看了博物志報,研究大明日報,對大明朝政方向把控更好的緣故。
不像往年,除了大家族重資培養的族中貴子,大山院名師教導的學生,其他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很難出彩。
朝中科舉又不是比誰文章寫得好,除了要會寫文章,里面的內容也要有東西,不能“假大空”,一看就跟空中樓閣似的。
就像博物志報的風格一樣,從實際出發,落于具體事件本身,有一個確確實實的落腳之處,更加貼近老百姓的生活。
腳踏實地,方能為老百姓做實事,謀福利。
這才是明光帝真正想要的朝中官員。
可是沒辦法,往年沒有大明日報,也沒有博物志報,沒有這些七七八八,介紹各地風土人情,地方時政的報紙,有的只是詩書禮儀,在書上寫了千百年的“圣人之言”。
圣人之言是思維,是行為準則,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
但
那東西,能當飯吃嗎
能夠落到實際,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嗎
大家族底韻深厚,大山院名師出沒,讓他們的“學子”更有機會接近圣人的思想,也更有機會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知道“朝政”是什么樣子,該如何做。
可家里條件不好,或者只能去一些不太好的書院上學的考生,他們很難接觸到這些東西。寒門難出貴子,是自古以來便存在的問題。
當物質不夠豐盛時,人的精神世界也會跟著匱乏。
連飯都吃不飽,誰會去追求精神世界,跑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