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宿英喆停頓了一下,“那位不見得愿意看到自己的兒子兄弟鬩墻。”
這兩點,都不是容忽視的。
別看現在他支持大皇子與晉郡王斗,那是因為上面那位知道兄弟二人不和,這種時候不趕緊“落井下石”,若是縮了回去,明光帝不會認為大皇子改了性子,只會認為他是“心機深厚”,故做乖巧。
大皇子在朝中本來就不是以“聰明”著稱,大皇子也沒必要扮演這個聰明。
他沖動,經不起激,但并不代表他“不敦厚”,不念兄弟之情。
畢竟明光帝那么多兒子,大皇子也不是沒有交好的皇子。
更何況,相較于與崇親王關系不睦的晉郡王,大皇子跟崇親王府的關系可好著呢。再加上大皇子府曾經施恩于姚家
怎么看,大皇子都更有“人情味”一點。
更何況,宿英喆心里清楚,這一次晉郡王不可能落到底。
就目前露出來的那些東西,還不至于讓晉郡王“置于死地”,頂多就是遭點罪。到底會遭什么罪,就看明光帝的意思了。
現在,大皇子所需要扮演的,就是那位“不太聰明”,會笑會鬧,會跟兄弟發生爭執的皇子。
如果大皇子完全不“爭”,明光帝也不相信。
還不如“爭”。
“爭”也爭得有原則,有底線。
至少,大皇子不管做什么,都是用“事實”說話,不會憑空捏造。
相較于“不擇手段”,心機詭秘的晉郡王,宿英喆相信,這樣的大皇子更讓明光帝放心。
大皇子可以“不聰明”,但大皇孫李安可以啊。
跟其他幕僚一樣,宿英喆將重點放在了大皇孫李安身上。
本來一開始宿英喆等人也沒想那么多,只覺得皇家第三代一直沒人,要是能夠生一個出來,還是皇家嫡長孫,肯定會占優勢。
大皇孫李安出身以后,他們確實關注了一把,但也只是關注了一把。
真正將大皇孫李安放在心上,還是博物志報出現以后。
隨著大皇孫李安和姚九爺他們先后折騰了“大明地圖”、“滅蝗計劃”,漸漸的,宿英喆等人意識到了大皇孫李安的重要性或許他跟大皇子一樣,性格敦厚,但同時他也具備了大皇子所沒有聰慧敏銳。
大皇孫李安,絕對是一個做實事的人。
宿英喆和大皇子的另一位幕僚蒼光譽商量了一下,決定把對大皇孫李安的教育工作提上日程。
宿英喆負責大皇子這邊,蒼光譽自薦做大皇孫李安的先生,雙線并重,兩條腿一起走路。
大皇子李建本來就能聽得進意見,一聽他們這么說,二話不說就點了頭。
因此,現在蒼光譽已經是大皇孫李安的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