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某巷。
一位讀書人正在給街頭巷尾的人讀報紙,當他讀了顧清菱寫的這篇文章時,愣了一下。
“我眼中的一頓飽飯,它應該”
一邊讀一邊恍惚。
我的天,崇親王妃竟然是這么想的
他到底該說她志向極大,還是該說她好高騖遠呢普通人家,連飯都吃不飽,怎么可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可人家說了,這她想像中的未來,她覺得“吃好一頓飯”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我的乖乖,崇親王妃不會天天就是這么吃的吧她居然認為天下的老百姓也應該這么吃。”一位大娘唏噓著,想像不出來那將是怎樣的一副畫面。
她以為自家偶爾能夠吃頓肉,什么東西摻著就能填飽肚子就已經很幸福了,結果人家怎么說
真正的填飽肚子不是沒有選擇的“吃飽”,而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再也不用擔心吃不飽了。
不是簡單的吃飽,而是要吃好吃得開心。
馬大爺說道“所以說,人家才是王妃,人家想到的看到的,跟我們就是不一樣。我們還在想著吃什么才能填飽肚子,人家已經想著什么才是好吃的也不知道我這輩子,還能不能看到這一天。”
“我們怕是看不到了,只希望我孫子能夠看到。”
一開始,有些讀書人聽到書香院給自己的學生出了這么一個問題,覺得他們就是吃飽了撐的,閑著沒事干。
哪家讀書人放著好好的書不讀,卻研究天下到底有多少老百姓吃不飽飯
天下吃不飽飯的去了去了,若是天下人都能吃飽飯了,還要他們這些讀書人干嘛他們讀書,不就是為了做官,然后讓天下人吃飽飯嗎
可具體要怎么讓天下吃飽飯,他們就沒有具體的實施措施了,有的只是一些空談,什么該是什么季節就該干什么事情,不能涸轍而魚,要休養生息,要
這些策略形而上學,大而空,普通老百姓聽不懂,他們也得不到實際的好處,不過是上面的領導班子換了而已。
當顧清菱的文章發出來,街頭巷尾也在討論“吃飽飯”這個問題時,機靈一點的人頓時看出了問題。
一個問的是,天下有多少人吃不飽飯。
一個談論的時,她眼中“吃飽飯”應該是什么樣子。
兩者巨大的比較,中間隔著的是什么
隔著的是一群被需要的,迫切地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天下有志之士。
與顧清菱之前發出的“招賢令”頓時匹配上了,與書香院多出來的“農學院”匹配上了,也架通了天下萬民和讀書人之間的橋梁。
讀書是用來做什么的
有人會說為功名利祿。
但也有人會說為天地正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顧清菱都給他們指了一個方向填飽天下人的肚子,解決好老百姓的飯碗問題,就是揚名立萬,名留青史。
剎時間,天下投向農學院的目光變多了。
“秦兄,你在干嘛”
一個衣衫洗得發白的年輕人抬起了頭,他道“我在看報紙,崇親王妃志在讓天下人吃飽飯,我想貢獻一份力量。我覺得跟科舉做官相比,這件事情更重要”
好友輕輕笑了起來,說道“我也是,那我們一起。”
“好,我們一起。”
另一邊,墨家巨子的孫子墨云才剛剛通過考核,進入匠人工坊。原以為自己一進來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做出一番成績,叫背后的崇親王妃震驚。
結果他這邊還沒開始行動,他就先被崇親王妃給驚到了她竟然為諸子百家中最不起眼的農家建立了一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