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其實是六十九年
托尼的辦事效率還是很高的。
當然不是找場子,二戰風格,還得限定跳舞用的地方確實不好找。
于是托尼直接讓人布置了一個。
就在史塔克園區里,東西能買的直接買,不能買的找個資料考證一下,然后仿造做舊。
外觀像就行,至于里面到底是現代還是二戰時期的沒人會深究。
畢竟袁滿也只說是二戰時期風格,沒說完全還原。
在美國時間的第二天晚上,托尼便安排好了一切。
佩姬也在海拉的施術之下,恢復到巔峰時期,換上一身晚禮服盛裝出現。
史蒂夫也換了一身衣服。
嚴格意義上這不算禮服,而應該是軍服,二戰時期的舞會就流行這個——軍人在胸口掛滿軍功章,參加各種社交晚宴。
不過史蒂夫沒有掛上那些軍功章,他不崇尚那些。
即便如此,他也沒有被奪去光彩,因為他本人就是一道豐碑。
“這位美麗的小姐,可以請你跳支舞嗎?”
史蒂夫紳士地走到重返青春的佩姬面前,躬身邀約。
“這是我的榮幸。”
佩姬輕柔地說著,緩緩伸出手,臉上浮現出些許嫣紅。
似乎重回青春之后,心態也跟著年輕起來。
久別重逢的一男一女相攜著步入舞池。
一旁的托尼也配合地在膠片機上放上一張膠片。
之所以是他親自操作,是因為膠片機和膠片不是買來的,而是他的父親霍華德留下的舊物。
在那個存儲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這就是最大的主流。
音樂偏向古典風格,旋律莊嚴優雅,說不定現在的年輕人還會認為是古板無趣。
但那個年代的舞會就是這個樣子,雖說和正統的宮廷舞會比起來已經有了些許變化,但在軍隊和上流社會,這樣的舞曲依舊是主流。
除了因為氣氛和場合的需要。
還因為配合這類舞曲的舞步是最容易學習的舞步,隨便訓練一下都能跳得有模有樣。
可能是年輕的時候沒少參加這類活動,佩姬的舞步非常自然,起承轉合都很流暢。
相比之下,史蒂夫則顯得有點呆板,和他這個人差不多。
不過佩姬并不在意,像這樣和他共舞一曲,完成執著七十年的夙愿已是足夠。
握著他的手,看著他的臉,聽著他的呼吸,仿佛是真的回到過去。
她沒有后來那么多的經歷,他也沒有在極寒之地被冰封。
他和她都還年輕,都風華正茂。
如果能一直這么持續下去,那該多好啊。
他們會走入婚姻殿堂,會慢慢變老,會繼續為了這個世界而努力奮斗。
最后退休了,去他或者她的故鄉,買下一間小屋,就這么相依相伴,直到生命的終結。
往日的記憶也在一次次旋轉與回眸之中重現。
新兵訓練時的初見。
心血來潮的鼓舞。
血清實驗時的擔心。
以及他從實驗艙里走出時的震撼。
英雄無用武之地時的頹唐。
終于可以走向戰場的喜悅。
經歷過戰火后的悲傷與成長。
以及最后的生離死別。
一方是真實的過去,一方是內心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