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落葉脈絡清晰,支脈順著主柄四處綻開,在青光下亮起點點瑩光。
微風輕拂,金色落葉從趙林手中吹散,飄揚落下,漸漸與地上落葉一般,化為平凡。
“始皇帝四海獨尊,與天同齊,這般氣勢倒也可以解釋”
張楚點頭道,沒有反駁趙林的觀點,顯然他也認為這是古史中的始皇帝嬴政。
雖為圖刻,但仍能感覺到一種無敵的勢,跨越千年時光不朽。
時光荏苒流逝,綠色的青龜虛影散發著點點光暈,猶如燭光閃爍,帶來短暫的光明。
可惜的是,光暈不復先前明亮,青影愈來愈虛幻,呈透明狀,仿佛即將走向終點。
方才圖刻遠古一擊,造成了青龜無法磨滅的創傷,這是歲月的力量,不斷的磨滅生靈,持續侵染,直至消亡。
好在青龜并非實質,歲月之力無法停留太多,大多在虛空中泯滅,化為無形,不復存在。
只有少數時光遺留,縈繞虛影四周,這使它還可以為張楚三人再提供一些短暫的保護。
正巧因為青龜為眾人抵擋部分傷害,使得周圍石刻中反噬得到衰減,使人得以靠近。
“另外你們看左側,天下點將圖上也有飛碟存在,證明在先秦也曾有過外星文明出現”
趙林身姿雄偉,相貌清秀,一頭烏黑茂密的短發,嘴唇很厚,眼中精光閃爍,再次一語驚人,指著江山社稷圖另一側的角落。
張楚兩人凝神看去,的確在圖刻上黑云密布的天空深處隱著一艘舟狀飛行物。
軌跡很淡,遁入虛空,半邊舟形不可見,但仔細去看,仍能發現一些不同。
這世界上竟存在外星文明,而且此舟隱于虛空,一直俯視世間,觀察四海八荒,究竟有何秘密?
是監督人類還是為天外某些不為人知的存在提供著坐標,源源不斷透露著外界的信息。
這一切并不知曉,這意味著什么?或許很多歷史與傳說都有新解,泯滅的古史會被掀起神秘一角面紗。
不單單只是歷史的復刻,甚至影響后世對于域外文明的認知與走向。
關于秦始皇曾接見外星人,詢問可有長生不老之事在《拾遺記》亦有收據詳情: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
另掌握獨有能源,用于照明需“狀如粟”的一粒,便能“輝映一堂”。倘丟于小河溪之中,則“沸沫流于數十里”。
“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了如親睹。”
這些宛渠之民身高十丈,大約有二十多米高,身穿鳥獸之毛做的衣服,與現在人相比更是大相徑庭。
對于地球現在的一些巨人骸骨及腳印也有了對應,或許是過去的域外來客所留,但終究只是一個猜想。
而宛渠之民又言:“臣少時躡虛卻行,日游萬里。及其老朽也,坐見天地之外事。臣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
始皇帝一直對長生不老之事有所追求,而宛渠之民“萬歲為一日”,“日行九萬里”對于他的認知是有顛覆性的。
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許人?秦始皇認為:“此神人也”。
但就《拾遺記》本身而言,并不是史書,而是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所載之事多是民間記載整理而成,其中不乏誕謾無實之作。
按之前未見圖刻而言,三人只覺也只是神話幻象,但今日所經歷之事,加上眼前一幕顯的一切都那么真實。
原來星空彼岸,來自域外的外星文明一直存在,甚至早已出現,這無法不讓人聯想那古代史冊記載的修真術法是否存在,命數是否可以延誤,長生是否可以永恒……
三人震撼莫名,圖刻記載仿佛揭開了一角歷史的面紗,這是不為人知的一幕。
“古人動輒可活百年,列如彭祖,又或近代歷史中的陳俊,生于唐代,死于元代,活了四百余歲,衰老之際身軀愈來愈小,返老還童,形如孩童,會啼哭,喝人奶。”
與時光中長存,歲月在其身上無法留下痕跡,磨滅了一切。
趙林語氣平淡,再次道出了一個真相讓人震驚。
“這些古史,你是如何得之”張楚目光如炬,平靜地注視著他,似想聽他的解釋。
張子浩鳳眼微瞇沒有說話,腳步走近,表明了態度。
今日發生一切,趙林一路的表現讓他們有些陌生,仿佛魚躍大海,輕車熟路,平淡無奇,這不由讓他們聯想趙林是否提前得之因果,預測了后面發生的事。
“在家中,有不少古書遺留,平日無事就喜歡翻閱一番,有空可以帶你們去看看。”
趙林神色自若,語氣很平靜,說出了緣由,并不意外兩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