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很多專家總結了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一,必須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穩固的知識為上的社會理念,有完善的獎勵個體的政策,這樣整個社會才有科技進步的需求。
第二,要有基本的教育體系,最好是全民普及性的基礎教育,有一整套科學的教育體系。
第三,要有足夠的人口基數,這樣在基因學的角度上來說,會有適應各個科技研究方向的更頂尖人才的產生。
第四,要有充分的時間和容錯能力,越寬廣的下層科技基礎,科技就會更容易向更高層級發展。
人類文明的其中兩個規律,同樣條件下,人多人才就多,越穩固的下層科技基礎,越容易發展出上層的科學理論和技術。
敝帚自珍的第一代技術不能作為永遠的依仗,每一次科技的飛躍,都會帶來人類社會的大洗牌。
正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樣,人類文明發展的確在一段時間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快速進步。這真是完全依靠人口數量來實現的嗎?直到今天也沒有人可以下定論。
有了政策的支持,人類數量飛速增加。人類在短時間享受了科技的快速發展之后,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巨大的人口數量很快壓垮了地球生態體系。環境惡略,社會體系出現動蕩,人類誕生大量高智商人才推進文明發展的同時,也誕生了大量高智商罪犯。
社會管理制度和體系并沒有完全適應人口大爆炸時期帶來的各種問題,
隨著社會和資源問題的日益嚴重,各國開始反思人口策略,謀求人口數量、文明發展、地球資源環境等等因素可以在一定各自限值內相互平衡,并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在這些良好的愿景下,第一屆全球人口擴容發展會議召開了。
改革總是艱難的。此次會議中,由于有些國家心懷鬼胎,想限制別人的同時放縱自己,因此會議完全失敗了,部分合理的政策也在互相指責、爭吵的過程中被否決。
各國繼續獨立推行自己的人口發展政策,以求別國迫于自身生態困境,首先為此讓步。如此惡行循環,世界并沒有因此而改變。
尤其可笑的是,少數資源相對富裕的國家甚至做出了孩童般幼稚的舉動,拿出過度美化的數據,互相對比。有一個叫囂著自己可以承受人口飛速增長五十年不變的國家,就有吹噓著一百年,兩百年、五百年不變的國家。
但以后的現實則完全不會像他們夢想中那樣,而是狠狠大的給了他們幾個大耳光。
第一屆全球人口會議雖然失敗了,但是在某種意義上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它向全世界大部分人推廣了限制人口過度發展的理念。不管誰是最固執的,起碼他們還是意識到了即將面對的人口問題。全球化的人口政策在不斷吵吵和各種內外壓力下,朝著較好的方向緩慢發展著。
制度的推廣和社會的普遍認同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巨大的人口基數造成的增長慣性也不會像播放電影那樣說停就停。另外,強行進行急剎車式的政策,會帶來怎樣后果,是沒有經驗可循的,也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所有人不能預測的,不敢冒險的。
直到夸父從環太陽系三級加速通道飛向深空,為人類探尋宇宙中那一線希望的時侯,地球的人口數量突破了人類史上的最頂端——199億。
夸父號飛出太陽系的熾目尾焰中,全球人口下降通道才為人類文明再次打開,人類文明得到了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