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其中的象征意義,戴鸞翔給的卻是足足的。
皇帝就在前線,這本身就是件難得的事,就給他一個親自指揮作戰的名義,又能怎么樣
只要他不過分干預戰局就行了,反正到時候敵我都戰成一團了,往來奔馳、瞬息萬變,皇帝就是想干預也沒這個本事
這就好像每年的科考殿試確定名次的時候,總是由皇帝親自監考、親自批準至少是在形式上是這么一回事。
其實這些能夠參加殿試的考生,那都是真正的有才、有學之人,都是,皇帝的學問能比他們好嗎配當他們的老師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甚至還有些未成年,連字都認不得一籮筐的少年皇帝,也成了狀元郎、探花郎的老師了
然而每逢殿試,皇帝依舊是樂此不疲,厚著臉皮給狀元榜們的頭頂上,安上“天子門生”的頭銜,就好像是皇帝親自教學,提拔起來那么多青年才俊一樣。
今日這場戰役也是一樣,皇帝在城樓上看了,就能算是他指揮的,要是這場仗打贏了,史書上也就會給皇帝大大地記上一筆了。
這其中的關系大差不差,誰都一樣,無論是當皇帝的還是做臣子的,全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被給足了面子的皇帝,態度似乎也略微松動了一些,語氣也略柔軟了點“戴愛卿朕還是信得過的,可是那么多的戎羌人馬,愛卿真的能贏得了嗎”
面對皇帝如此尖銳的問題,戴鸞翔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啟稟圣上,微臣自當盡力殺敵,勉力取勝。”
怎么評價這個回答呢
不能說他說錯了,但是說和不說,差別似乎不是很大。
什么樣的勝利不是盡力殺敵所獲得來的呢
難道還想偷機取巧嗎
偷機取巧不是不能贏,或許可能三次、四次,但是要贏五次、十次,那就純屬做夢了。
聽到了這個回答,一旁的蕭文明也覺得不解,就這種片湯話是怎么從戴鸞翔的嘴巴里說出來的
就眼下這個局面,戎羌大軍大部分都已經集結起來了,朝廷這邊戴鸞翔所能調動的軍隊,也就差不多十萬人。
對上戎羌,甚至無法形成以二對一的簡單數量優勢,就以現在大齊朝的軍隊對上戎羌的整體戰斗力對比而言,就是這么一點兵力,哪怕再怎么奮力血戰,也不過是給戎羌造成更多的一些傷亡罷了。
不會產生實質上的對戰況的改變。
并且戴鸞翔本人,也絕不是那種只會要求部下不顧生命、血戰到底的將領,如果這種將領,那說明他本身就缺乏足夠的軍事能力,每每在跨入戰場之前,無法累積足夠的優勢,才會要求手下的將士發揮平常所不具備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