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多當然也是針鋒相對“我這邊也是一樣。為期一年只有一年一年之后若是還沒法查明我兄長被自殺的真相,那么我必然會再次領兵討伐齊國”
至此蕭文明和達多的停戰協定就算是達成了,大約商議出了以下幾條共識。
第一,戎羌的人馬全部退出中原,一個不留,并且是經過青嶺防線,直接退回漠北草原。
第二,則是大齊軍隊不可尾隨追擊,雙方從此進入和平狀態。
第三,大齊朝既不割地也不賠款,但是必須于明年之前,查明達利可汗遇刺的真相,若是沒有查明或是沒有結果,那么戎羌鐵騎就會再次踏破山河,給予大齊朝應有的懲罰。
以上這幾條還算是互惠互利、平等互助,蕭文明和達多同時答應了。
正在達多準備組織麾下的戎羌勇士,立刻帶著之前幾戰中積累下的戰利品,返回戎羌草原的時候,蕭文明忽然想起還有一個人需要重點關注。
“達多王爺,你們的那位國師名叫董鴻儒的,現在人在哪里”
董鴻儒同達多本人并沒有什么關系,算是同達多部落敵對的幾個部落聘請的所謂“國師”。
因董鴻儒的歪理邪說同戎羌傳統的薩滿教教義相悖,而他投靠的幾個部落,又并非是十分強勢的部落真正強勢的,誰去搭理他這條喪家之犬呢
因此董鴻儒在戎羌中的待遇時好時壞、時冷時熱,不算特別舒服,達多對于他也沒有多少的關注,不過因為蕭文明不止一次在自己面前提到董鴻儒此人,達多才會對此人多了幾分的注意。
“這人我知道,聽說已經死在亂軍當中了”達多回答道。
“什么就這么死了真的還是假的王爺是青年所見還是道聽途說”蕭文明一連串的問出了這么許多問題。
這時達多和蕭文明之間的關系,仿佛又回到了之前那種朋友之間的平等關系。
這種說話的方式讓被征戰折磨得疲憊的達多感到舒服“親眼所見倒沒有,但是確實不同的人都這樣說過,且都是戎羌各部落的首領,應該不會有假。”
“哦,這樣啊”蕭文明隨口答應了一句,“那我知道了。便請達多王爺按照約定,率領戎羌的人馬退出中原吧”
蕭文明迅速轉移了話題。
他當然不相信,那個難搞的董鴻儒就會這樣莫名其妙的死了
雖然董鴻儒斗不過蕭文明,卻也是當今這個時代了不起的人物,就這樣一位人物,怎么可能會這樣窩窩囊囊地死了
更何況董鴻儒最擅長的就是逃跑,好幾次蕭文明都是瞄準了要活捉他,卻依舊被他跑了,雖然歷史總是存在種種的偶然性,但是偶然性之所以被稱為偶然性,就是因為不太可能發生,同樣的董鴻儒死在亂軍當中,也是一個小概率的事件。
在蕭文明眼里,董鴻儒是一個宿敵,可在達多眼中不過是從中原過來的一個招搖撞騙的家伙,他并沒有將他的生死放在心上,還是更關心本部人馬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