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蕭文明替戴鸞翔說了幾句話,建了一回面,皇帝就直接把蕭文明打成同黨一并拿下了
雖然這種做法有些不可思議,但在歷史上也絕對不是絕無僅有的。
要不干脆就違抗旨意,洛陽城也不去了、皇帝也不見了,這就提著自家蕭家軍的兄弟返回臨海屯去,那樣便能十分輕易地轉危為安,
因為如今大齊朝被殺的元氣大傷,根本就沒有余力來圍剿蕭文明,而蕭文明則早早為自己留下了不止一條后路。
這些后路之中,其中兩條最有前景的。
第一條便是去戎羌草原上投靠達多,達多是個實誠人,并且同蕭文明關系不錯,蕭文明這么一支力量投入他的麾下,他一定會舉雙手歡迎。
還有一條路,就是先去捕魚島,然后再以這座小島為踏板,登陸我國去倭國當土皇帝去,成為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嚴格意義上統一了那座小島的豪杰。
這兩條門路好就好在蕭文明可以一下子就跳出大齊朝的勢力范圍,跑到朝廷打不著的地方。
而蕭文明則是攻守兩便,等到他在廣闊天地大展拳腳,積累了實力之后,便可以以外賓的身份重新攻入大齊朝帶著兄弟們,手里提著兩把宣花板斧殺上金鑾殿,奪了皇帝鳥位自己來做
蕭文明都開始盤算著怎樣當皇帝、納皇妃、選后宮的問題了,這邊衛玉章卻派來了那位老管家,直穿中軍大營,專門來叫溫伯明進城見他師傅去的。
宰相的門人自然知道不少朝廷的內幕,蕭文明向他一打聽,皇帝果真安排了今日的朝會,也誠然如那太監所言,就是為了論功欣賞的。
既然這樣,為了這件事情還故意違抗圣旨,就顯得沒有什么性價比了,并且還可以趁此機會,在朝堂上見一見那些彈劾戴鸞翔的文官的面。
應該說是“嘴臉”更為恰當。
于是蕭文明領旨謝恩,卻并不急著立刻走,而是同溫伯明和戴松等人聚在一起商量了幾句,這才各分三路,分別是蕭文明跟著太監進皇宮、溫伯明去找衛玉章,而戴松率領全軍在城外接應。
安排妥當之后,蕭文明這才從容去參加那一場論功欣賞的典禮。
典禮已被安排在乾清宮舉行,雖然皇帝有心將這場儀式辦得輝煌浩蕩,然而洛陽城下這一戰撐死了是一場慘勝,既沒有從根本上擊敗戎羌,也不像不久之前舉辦的獻俘儀式那樣有大量的戎羌俘虜可以配合演出。
因此在前京宮內舉辦的這場儀式,進行的就異常的簡單,簡單到了單調的程度。
無非就是逐一念出得到封賞的官員的姓名,再用簡短的幾個字,概括一下他們得到賞賜的功勞和原因。
大概也是皇帝覺得這樣的儀式場面太沒有亮點了,于是原本應該是由太監或者是指定的重臣念出來的名單,這回皇帝他老人家親自開口,發了金口玉言,用所謂皇上的御音向文武百官宣讀。
只可惜這些個文官在這場大戰當中,實在是沒有做出什么貢獻。
讓他們上陣殺敵,肯定是不行的,就連保證后勤之類的事物也是全權交給戴鸞翔自己處理的,因此是給他們總結功勞的時候,說來說去,也就是那幾個字的陳詞濫調,要不是蕭文明帶著別樣的任務,光聽這一堆流水賬,就能把他說得打瞌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