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雖然作詩醞釀的時間倉促,不過好在平常沒有多少工作,舞文弄墨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責任,因此筆頭功夫沒有荒廢,寫出來的詩詞雖不出彩但也還算看得過去,被衛玉章勉勵了幾句。
然而在溫伯明聽來,這些詩詞竟是些酸腐的陳詞濫調,根本就不用讀,拿過來在眼前一晃,空氣里就會充滿翰林院的腐朽氣息。
翰林院的幾位年輕編修先獻過了丑,就輪到了朝廷里侍中、侍郎之類的中層官員了。
他們雖然也是科舉出身,但是勞形于案牘,寫詩作文之類已是久疏戰陣了,倉促做出來的詩詞,不過敷衍之作,佳句寥寥,十句之中不過一兩句而已,大多顯得平庸無常。
其中也有幾個吟出的詩,引來一片喝彩的,倒不是他們的詩寫的有多好,只不過這幾位仁兄雖然位卑但職權不小,自然有求他們辦事的人,給他們高聲叫好。
所謂“縣官不如現管”嘛
再然后則是六部尚書、御史大夫之類的高官了,其中不少還是文壇之上久負盛名的名家。
他們的文學功底,平心而論當然是有的,但同其他讀書人相差不大年輕之時固然是聲動一方的才俊,老了之后,原本就漸漸變得遲鈍的大腦,更是已被人情世故打磨得毫無棱角又怎么做得出好詩
只是他們現在自矜身份,通常不會輕易發言,只有積攢了一年半載得了不少好詞好句之后,才會尋個機會當眾發表出來,便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效。
然而今天的場面,讓他們倉促之間寫詩出來,還要得出佳句可就沒那么容易了這幾個人搜腸刮肚、冥思苦想,既要寫出驚世之言,又不能有重復抄襲之嫌,談何容易
終于寫出了幾句自己覺得還算滿意的詞句,卻忽然發現,曾經在頌圣的文章里運用過了,臉上頓時泛出一層尷尬的表情。
不過好歹這些大人成名已久,又身居高位,需要拍他們馬屁、捧他們臭腳的人不少,自然也不乏喝彩之聲。
文人的社會大多都是這樣,不過你一言我一語,強擠出一些酸苦的詩句,其中總是佳作寥寥中國古代流傳下那么多的名詞名句,又有幾句是在這種場合里寫出來的呢
要不是苦苦吟誦、反復修改,要不就是靈感天至、一氣呵成。
所以說搞到最后,像這種文人最看重的詩文上的較量也變成了一場人情世故的表演
雖然明知這一場宴席上寫的詩文都不怎么樣,依舊有人裝出興致勃勃的樣子“這一回皇上御賜宴席,既是國家凱旋的盛事,又是文壇聚會的盛事,卑職以為,應當將詩文記錄下來,編撰成冊,也好流傳后世。”
發出這個提議的,乃是禮部右侍郎名叫容良如。
這人的名字蕭文明知道,今日的朝會里,他因為曾經執筆給達多寫過一份國書,故而也官升一級。這不過這份國書里的廢話,達多大概連從頭到尾讓謀生馮天羽讀一遍的心情的都沒有,大抵是用來擦屁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