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松這邊作戰進行得異常順利,就好像是辛苦工作了一年的農民播種、插秧、除草、施肥,一樣一樣都做好了,就連鐮刀都已經磨得鋒利,就等著收割了,這時候忽然來了一陣狂風,把所有的稻谷全都刮走了,這怎么不能讓人惋惜的痛心疾首
不過戴松卻并沒有感到多少委屈大概是眼前的敵人,人數并不多,算不得什么大功勞,并且對付的是一個叫什么董鴻儒的,更多的是蕭文明的老對頭,而不是同戴家有著血海深仇的戎羌。
因此戴松只是稍感驚訝,并沒有過多的猶豫,立刻率領自家的親兵,從包抄敵軍的兩翼集結成一股,繞了小半個圈,重新回到了蕭文明的身邊。
而原本就在正面的蕭家軍,則更是簡單,前隊變后隊、后隊變前隊,從容撤退樂回來。
發動犀利的進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進行如此從容的撤退,更是難上加難。
戴松這么一進一退,就好像是絕頂高手的殺招只見白刀子進、白刀子出,沒有帶走一滴血液,便已將對手殺死了。
而董鴻儒就是那個毫無還手之力的對手。
他率領著敢于同蕭文明叫板的隊伍,卻傻愣愣地看著蕭文明的行動,自己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更別說行之有效的反制的手段了。
但是敵人雖弱,蕭文明也不敢掉以輕心,撤退之時,隊伍依舊留有了余力,一部分急速向洛陽方向趕去,力圖與運送百官行記的弟兄會合;另一部分,則故意與前隊拉開了距離,遠遠更在后面,為的就是防止董鴻儒突然過來偷襲。
蕭文明隨前隊行動,而后對則依舊交由戴松指揮。
這一回蕭文明是全速行進,走了不過一盞茶的功夫,果然就看見了遠處隱隱綽綽的一堆火光。
只見火光上下搖曳,顯然就是舉著火把的人,也正在快速地運動,他們運動得越是活躍,就越是代表著蕭文明的人馬以及他們所押韻的百官行記的危險。
不敢有片刻耽擱,蕭文明立即率領人馬,向火光的方向極速靠近,果然看見一大群人,正圍著蕭家軍的弟兄們。
不用說,他們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為了搶奪百官行記而來的。
此物對于蕭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蕭文明當然不能讓他們如愿,并且省去了陣前叫話的環節,直接率領大軍向前驅散敵軍。
原本蕭文明以為這群人就是董鴻儒臨時拉扯起來的烏合之眾,就算有些許戰斗力,也強不到哪里去,自己只求驅散而不求殲滅,對付他們可謂是手到擒來。
然而這對人馬居然毫不怯場,反而在氣質中帶著幾分囂張跋扈,愣是站住了原有的隊形并沒有被沖潰。
這可太少見了。
要知道眼前的人馬仍舊只是一隊步兵而已,步兵對騎兵原本就是有劣勢的,哪怕精銳如蕭文明的蕭家軍,都不敢輕易面對騎兵的沖擊,而眼前的這伙子人,居然面對了大隊騎兵還能夠如此的淡定
也不知他們是過于的自信,還是過分的無腦
當然了,這也是蕭文明并沒有下達死命,沒有要蕭家軍的兄弟們大開殺戒,而只是將眼前的敵軍趕走,確保百官行記的安全而已。
否則真的動刀動槍起來,殺他一個血流成河,就不信眼前的這幫敵軍還能如此的從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