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東西,毫無疑問是絕對不能留給別人的,能搬走的立刻打包搬走,不能搬走的寧可劈成柴火燒掉、砸成廢鐵扔到水里,也不能留給蘇志玄。
剩下第三位才是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還有絲綢、瓷器、茶葉、宣紙、漆器等各種價值高昂的商品。
這些東西也存量巨大,其中的精品蕭文明是要帶著走的,其他的則是半賣半送地處理掉了,既算是積累上了一分人情,好歹也有些銀子可以回流。
反正蕭文明臨海屯出產的東西,加工的附加值很高,即便是打了對折、打了三折,蕭文明依舊可以保證回收成本,甚至還略有小賺。
至于臨海屯疏散的去處,蕭文明分成了兩個地方。
臨海屯北面靠著長江,東面靠著大海,四周又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還偶有幾座小山作為制高點,又有蕭文秀主持修建的一圈圍墻,的確是一處風水寶地,這天下恐怕再也找不出這樣的地方了,將要完全取代此處的功能,蕭文明也只能分成兩處。
其中一處是外海的捕魚島,可以算作臨海屯一部分生產備份,也可以承接臨海港的貿易功能;另一處,則是洋湖上的東山島,可以算作生產和軍事功能的備份。
這兩處地方其實臨海屯里大部分人都去過,并不陌生,但是真的到了背井離鄉的時候,眾人心中仍舊不免凄惶。
尤其是蕭文明的姐姐蕭文秀。
她在臨海屯里生養長大,又苦心支撐了兩三年,這方故土情結,一時之間的確難以斬斷。
蕭文明也是很不好意思,剛剛穿越來大齊的時候說好了要將自己的故鄉發展壯大的,沒想到發展也發展了、壯大也壯大了,到頭來卻被別人奪了去,這話真是不知從何說起
不過蕭文明的心氣還是有的。
他對蕭文秀說道“姐姐也不要傷心,臨海屯,咱們遲早是要回來的”
搬運的工作進行了緊鑼密鼓,但是臨海屯這些年發展了的體量實在太大,蕭文明搞到第四天,才將將把重要性排列在第二位的各種技術裝備搬運走。
然而等到第五天的時候變數就來了,原來是被派來接收臨海屯的兵部郎中蘇志玄已然到了臨海屯。
按照蕭文明的估算,蘇志玄應該十天之后才會經水路到達此處的,但是這位蘇大人也是個急性子,覺得水路走太慢,又擔心蕭文明捷足先登,因此行船到長江的時候,他便讓漕船冒險在江邊停下,手下的人馬由水路改為陸路,兼程趕來了臨海屯,節約了五天的路程,終于提前趕到。
并且來就來了,他還帶來了蘇州知府湯光耀和臨海縣令牛慶東。
除這兩人之外,陪同的還有一百兵部從御林軍里選調出來的兵士,湯光耀和牛慶東二人也各帶了十名衙役。
蘇志玄是沒有辦法,長途跋涉帶一百個人,已經是極限了;而湯光耀和牛慶東則是無所謂的態度,帶十個人不過是幫自己抬抬轎子、提提東西罷了,還能指望著他們和蕭文明對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