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到洋湖,這是一條熱門航線。
因為江南的商人,經水路同蕭文明的臨海屯從事原材料和商品貿易,在之前幾年就已開展得異常蓬勃。
康親王招募的這些船工,十個里個有十一個都不止一次地走過這條水道,因此船隊航行浩浩蕩蕩、平穩順利,便進入了洋湖水面。
董鴻儒原本是泉州市舶司副提舉家的大少爺,懂得一些水上行船和作戰的法門,知道康親王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戰艦又大又新,便建議船隊采取密集陣型,化身成一只在洋湖上漂浮前進的鐵王八,以最為穩健的姿態,向蕭文明所在的東山島壓迫而去。
現在的蕭文明巴不得康親王大舉攻擊東山島。
然而用兵之道實則虛之、虛則實之,他還是派出東山島漁民駕駛的小船嘗試騷擾康親王的船隊。
并且想出來的戰法也很有意思,用的還是三國演義里火燒赤壁的那
一套在小船上堆上引火之物,試著撞擊船隊,點燃這些新造的木船。
不過看樣子康親王本人也是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早就防備著蕭文明這一招,讓船上的將士提前用水桶打上了湖里的水,一旦遇到點著火的小船靠近,先別忙著同他們交戰,而是趕緊把水往船上潑。
只要把船上的火撲滅了,那么就算小船靠上來,面對這些高大的新戰船,小船上的人也壓根沒有辦法。
說夸張一些,沒有大火的幫忙,哪怕就是康親王在船上的部下都是一堆木頭,放任著蕭文明的小船不管,小船上的人用鑿子鑿用斧頭劈,要鑿沉這些戰船都得費好一番功夫。
見無法取勝,蕭文明趕緊命令收兵,而他派出去的那些船夫水手,士氣崩潰得更早,一聽到急促的鑼聲,他們不由分說便跳進了洋湖之中,就連船都不要了
康親王對蕭文明對蕭家軍都十分了解不僅當過對手也并肩作戰過知道這支軍隊戰斗力強悍還在其次,關鍵是戰斗精神、戰斗意志極其頑強,哪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雖然這種情況從來沒有產生恐怕也不會投降,更不會敗退的這樣狼狽。
唯一的解釋就只能是蕭家軍不善于水戰。
但是這個解釋顯然無法說服康親王,他本人親歷了幾次失敗,讓他現在變得異常謹慎,水戰的大勝并不足以讓他冒進,而是先趁此機會穩扎穩打,指揮船隊,先在洋湖上圍繞著東山島尋覓一圈,再趁勢攻下正對著東山島的南湖屯,再做下一步的部署。
康親王要攻擊南湖屯,其實早在蕭文明和戴松的意料之內,并且將這個判斷告訴了南湖屯的千戶曹瑞。
曹瑞自然不想失去南湖屯,但是情勢如此,也由不得他,便只能提前做好準備,將南湖屯里的父老鄉親,以及財產物資全都暫時轉移到安全的臨海屯中,然后等康親王過來的時候,先假裝抵抗一番之后,便也迅速退往臨海屯了。
其是按照曹瑞本人的意愿,他是想跟蕭文明待在一起,一起撤到東山島上的,然而現在的水路全都被康親王控制了,湖上水面無法通行,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占領了南湖屯,也就占領了那一座經過兩輪擴充的湖畔港口,康親王剛剛大顯神威打造的這些戰船,也就有了可以停靠的母港,作戰起來更加便利,水上的優勢似乎也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