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固然是誘敵之際,但實際上蕭文明投入的資源也不夠多。
實際上,蕭文明根本就沒有專門打造過大型內河戰船他不是沒有這樣的實力,劈波斬浪的大海,船都被他造出來了,依樣畫葫蘆地造幾艘河里的船,能有什么問題
并且還可以在船上裝上火炮,火炮的數量當然比不上規模龐大的大海船,但是依舊可以對其他的戰船形成碾壓般的優勢。
但是這樣大肆造船,一則時間會比較倉促,二則水戰取勝,也無法消滅康親王的主力,所以蕭文明才選擇暫時不加強水上的實力,而是故意示弱,引誘康親王來攻擊自己的東山島。
但是不造大船,并不意味著不造小船。
小船靈活機動,造起來方便,蕭文明幾次從康親王交手用的都是這些小船,總共打造了有超過一百艘,因此使用和損耗的時候一點也不會肉疼。
特別是在同康親王試探的時候,蕭文明原本就定好了誘敵深入之計,就要求駕駛這些小船的東山島的漁民,一旦戰況不利,就要調轉船頭立馬就跑,來不及跑的,那干脆就棄船不顧,自己先一個猛子扎到水里面去,還是逃命要緊,并且還能給康親王留下蕭文明的水軍交盔棄甲、不堪一擊的“良好”印象
可哪怕就是這樣地揮霍一般地使用小船,蕭文明現在能夠調動的船舶數量,依舊十分龐大。
從幾處在隱秘的角落臨時搭建起來的小海港中,小型戰船就好像成群結隊的蜜蜂,從四面八方向康親王的大船隊蜂擁而去。
康親王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徹底控制了洋湖水面,因此為了實現對東山島的圍攻,所以把戰船分開部署,主動放棄了集中兵力的優勢。
在他的認知里,這樣的做法固然沒有錯,可戰事忽然進展到了眼下這個局面,再回去總結,那么康親王明顯就犯下了輕敵的錯誤。
只見這些大船調頭不易,想要逃命,卻被從四面圍上來的小船很輕易地包圍了。
原本大船高大而小船低矮,想要在漂浮的水面上,從小船上登上大船攻擊,難比登天。可現在那些大船大多重炮浸水,處于半沉沒的狀態,高地的落差,也就這樣被抹平了。
而小船上的士兵,也不會像之前那樣,只會十分機械而無用地向大船舉槍射擊,而是勇敢地駕船直沖大船,兩船碰撞在一起,再用鐵鉤死死掛住,登船作戰的路徑便暢通無阻。
這個戰法,也是蕭文明向跟著自己一道來東山島的碼頭工人所討教來的。
由他們提出戰法的原型,再由自己和戴松反復商量,又讓馬青改進制造了專用的鐵鉤,于是手中又多了一件可以殺敵立功的利器。
這些鐵鉤一旦扎進木質的船體,就深深地扎進了厚實的木材當中,任憑船上康親王的士兵,是如何地又砍又撬,卻只會讓鐵鉤扎得更深更緊。
而想要砍斷連著鐵鉤的繩索,那也不好意思繩索凡是能被船上的人接觸到的那一段,用的可都不是普通的麻繩、棉繩,而是鋼絲纏繞的鋼絲繩,用刀根本就砍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