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先生不必擔心,朝廷一時半會兒還等著我去剿滅康親王呢。如何對付他我現在也有了主意”
對于蕭文明用兵的能力,溫伯明是有絕對的信心的,不過確認性地問一句“蕭兄已做好了北伐的準備了主攻的方向應該也已經想好了吧”
“溫先生不愧是我的知己好友,我已經想好了,先打山東。”
聽了這話,溫伯明認真思索了一下,這才回答道“我不懂軍事,不過意味蕭兄首攻山東,也是一條良策。”
溫伯明說這話就太謙虛了,他雖然是一個讀書人,但并不是滿眼只知道四書五經的腐儒,歷朝歷代的兵書,他不知讀過多少,再加上他原本就聰明,也絕非是紙上談兵之輩。
就算是,那至少也能談一談,并且談得深入,談出了東西。
蕭文明的計劃,溫伯明好好地過了一遍,就主攻方向而言,的確做到了無可指摘。
山東道,就在江南道以北,只要渡過長江就能抵達,而蕭文明的水軍實力極強,渡江行動不會遭到任何有效的抵抗。
其次是山東瀕臨沿海地區,蕭文明在海上行動自如,那么多大海船既可以作為掩護,也能作為運輸的通道,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并且山東地面是康親王實力比較薄弱的地區,主要是黑旗軍李全的地盤,而李全攻打潼關就算沒有什么大的損失,也至少將其主力調離了山東,那么這里防守就會異常薄弱。
外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就是黑旗軍的正統楊妙真同蕭文明交好,通過這方面的關系,也有利于培植在山東的勢力。
然而雖然有種種有利的條件,可是對于北伐山東,溫伯明總有一絲難以言說的焦慮和不安。
蕭文明的心情和他也有相似之處,因為他心里明白,中國由古至今統一的王朝總是由北向南成功的,由南向北建立的,數來數去就只有一個大明朝而已,而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章,從古至今又能有幾個呢
不管怎樣,北伐的決定既然已經做下了,那就要不折不扣地實施,要是前怕狼后怕虎,凈做一些半吊子的活,往往反而會里外不是人,到頭來丟了西瓜、也丟了芝麻。
九月初九乃是黃道吉日,蕭文明選定了當天,從常州出發北伐。
選定常州作為發兵的,主要還是因為常州就在長江邊上,并且還有幾座渡口,從渡口順江而下,正好可以抵達山東,地理位置上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當然了,蕭文明也帶有挑釁的意味。
之前蕭文明和皇帝發生的沖突,就是因常州知府之位而起的,現在我就選在常州誓師北伐,看你皇帝來還是不來。
皇帝總算還是來了,并且臉上看不出半點不悅之色,親自登壇拜將,封蕭文明為信義公拜北伐大將軍統領三軍,大小軍務可以便宜行事。
不管怎么樣吧,皇帝的表面功夫做得還是到位的。
那么蕭文明也要把表面功夫做足,一臉恭順的樣子,向皇帝叩頭告辭,這讓觀禮的文武群臣,無不心中感動,都覺得君臣內外一心,這一次北伐大業必然能夠成功。
殊不知蕭文明離開江南,心中也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