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董婉青和戴建平整理內政,又有戴松和楊妙持軍務,蕭文明在山東以及江北地區的勢力擴展極快,不但已經將各種反對的勢力徹底驅逐出去,并且山東這里的經濟和
民生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甚至開始反哺蕭文明的軍事行動了。
蕭文明的陣仗搞得這么大,自然瞞不過別人,朝廷每隔十天半個月,就會頒下旨意來詢問前方的情況。
對于這些旨意,蕭文明當然是采取敷衍的態度。
一方面說已經取得了戰果,一方面則說戰果還不明顯,遠沒有到發起決定性行動的時候。
但是蕭文明的這一套說辭,瞞得了一時,卻瞞不了多久。
誰不知道蕭文明是個急性子打仗的時候毫不猶豫湊滿六七成的勝率,就會發起進攻,根本不像是在山東拖拖拉拉的人,肯定是有他沒有的計劃和打算
于是朝廷派出的探子和使者,向金陵傳去了接近于真相的訊息,說山東這里已經頗成氣候,蕭文明的兵力也越來越強,甚至還有外援,絕對到了可以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時機
武將擁兵自重、不聽號令,是朝廷的最大的忌諱,放到以前都是要殺頭的,哪怕就是忠誠如戴鸞翔這樣的,也僅僅是因為作戰時候的策略和節奏同皇帝發生了矛盾,就落得奪權下獄的結局,最后也被女干人害死在監獄里
但是現在的皇帝卻不敢對蕭文明下殺手。
因為蕭文明是皇帝現在所能依賴的唯一的力量,偏偏蕭文明還不是那種特別有忠誠心的人,一旦惹得蕭文明不高興了,輕則復國大業要推后甚至流產,重則逼反了蕭文明,就是另一個康親王趙希
皇帝也不是沒想過重整自己的軍隊。
但是他現在所在的江南地區,完全就是蕭文明的地盤,沒有蕭文明的點頭,就連更換一個知府都做不到,真是水潑不進、針插不入
因此對于讓蕭文明行動,皇帝也只能哄著來,特地發了一道旨意給蕭文明,并且這道圣旨還是皇帝親筆所書這樣的榮譽,或許只有老相國衛玉章還活著的時候才享受過
圣旨之中,言辭懇切,既分析了現狀,又展望了前景,既排布了實力,也聲明了道統,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催促蕭文明趕緊發兵,反攻洛陽,說是事成之后就可以給蕭文明封王,這可是大齊一朝臣子所不曾享有過的榮譽
然而這樣一道圣旨,送到蕭文明面前的時候,就比送來一張草紙稍微強一些。
他揚著手中的這一張圣旨,不無戲謔地說道「皇上也是真情實感,恨不得我現在就能飛過潼關,飛到洛陽城里提了康親王的首級來送給他。只可惜我沒長著翅膀,沒那么大的本領,也不知朝廷里哪個人能做到,哈哈那這個王爺我情愿讓給他,一點也不會嫉妒。」
現在在山東的都是蕭文明的自己人,就連曹瑞、任當思這兩個食朝廷俸祿的都不在,剩下的要么是對朝廷有著深仇大恨的,比如說戴松;要么是對朝廷不以為然的,比如說龍蘭;要么就干脆是反賊出身,比如說楊妙真
這些人對朝廷的態度比蕭文明更加不屑,蕭文明無論是怎樣大逆不道的話,都能對著他們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