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眼下情況不明。這里附近有沒有亂軍?有多少亂軍?從何處來的亂軍?這些信息一概不知。更不能排除有賊人混在百姓當中偷襲軍營的可能性。
面對這樣的情況,要是換了別人,十有**是會放棄收容百姓的計劃的。
可蕭文明就不一樣,一則它有一份體恤百姓的善心,二來他身邊還有溫伯明這位足智多謀之士,可以替他出謀劃策。
當然了,蕭文明自己本身也不是笨人,本來就有分辨事理、分明利害的能力。
溫伯明給蕭文明出了個好主意,與其親自出兵將附近的百姓接過來,不如讓他們自動聚攏過來。這樣,既減少了風險,又提升了效率,反而事半功倍。
而吸引百姓聚攏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在軍營外放起一把大火,那在黑夜中便會十分顯眼,慌亂的百姓見了火光,便會不由自主地聚攏過來,自然也就得到了安全。
畢竟趨向光明、趨向溫暖,這是深深篆刻在人類基因里的本能。
同時,對于聚攏過來逃命的百姓,也不能不加分辨地一概引入軍營,否則萬一里頭藏了幾個別有用心的,那豈不就成了引狼入室了嗎?
因此要先讓聚攏在此處的百姓先接受甄別,排除了嫌疑的人,才能進入軍營避難。
那又如何甄別他們的危險性呢?這又是一篇大文章。
蕭文明只能從經驗出發,召集起其他幾個屯田所的軍官,讓他們派出得力可靠的人手,不厭其煩地給每一個過來逃難的百姓搜身,對于婦女兒童,搜查的自然可以放松一些,而對于男子,則要嚴格一些——凡是攜帶著冰刃棍棒的,一律不得進入軍營,而在軍營外頭休息,并且要收繳他們的兵器,還要派兵丁看管起來,防止他們趁亂圖謀不軌。
同時,蕭文明也三令五申、反復強調,給老百姓搜身的時候一定要手腳干凈,不能乘機騷擾、搶劫百姓。
要是有手腳不干凈的家伙,做下了騷擾婦女、劫掠百姓這樣的腌臜事,那蕭文明可是手下不會留情的——他們自己的軍官不處置,蕭文明就替著他們來處置,親自教一教他們什么是國法、什么是軍規!
如此這般,按照蕭文明和溫伯明商量下來的結果,眾人迅速行動起來。
他們從軍營里拆除木板、柴火等引火之物,在軍營門口堆成了一堆,又用火種將其點燃。如今已是深秋時分,天干物燥,又刮著大風,這些木料一沾著火星,便迅速燃燒起來。
須臾之間,一團大火,冒著濃濃的黑煙,在眾人面前熊熊燃燒起來。
這時有不少附近的百姓在黑不見人的夜色中見了大火,便自覺靠攏過來,并且按照蕭文明等人的指示,老老實實聚集在軍營門外等候搜查甄別。
這些百姓憂心忡忡,滿臉的惶恐,就想早點進入軍營、早點獲得安全,不免有些你爭我搶、前推后搡,然而秩序雖有些混亂,卻也還在蕭文明的控制范圍之內,只要他大吼一聲,騷動的人員便立刻恢復了平靜。
此情此景,頓時讓蕭文明一顆懸起的心放下了一大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