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毅親王,皇帝還是十分敬重的——同樣的道理,從他老人家嘴巴里講起出來,自然就要比別人有用的多。
再加上蕭文明這件事情本來就有他的道理,因此皇帝很快就同意了通商的事情,并要毅親王牽頭疏通各部衙門,讓蕭文明先把通商的事情辦起來。
至于有利還是有弊,等試過之后再說。
皇帝下了圣旨,又由毅親王統籌辦理,朝廷里的那些官員自然是不再敢放閑屁,通商的事情,就這樣讓蕭文明給辦了下來!
當然了,朝廷這邊也不是讓蕭文明憑白賺錢的。
皇帝是有言在先,蕭文明通商可以,但每年至少得給朝廷上交一萬兩銀子,否則朝廷沒有財政收入,見不到成效,那開這個通商的口子,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必要了。
這一萬輛銀子的數額定出來,也是極有水平的。
蕭文明自己早就已經測算好了,同方山家做生意,自己的利潤率大約有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如果同方山家一年貿易量保持在六萬兩銀子的話,那蕭文明能賺個三萬兩左右。
而要孝敬朝廷的一萬兩銀子的數額,大約就占蕭文明一年利潤的三分之一,占比不小,但也沒到無法接受的程度。
可見這個數額也不是隨口定出來的,而是瞄準了蕭文明的收益來定的。
朝廷里還是有能人啊!
總之不管如何,同倭寇通商這件事情總算是被蕭文明辦下來了,并且辦的還算干凈利落。
既然大齊朝廷這邊是松口了,接下來要看的,就是倭國方山家的誠意了。
于是蕭文明又將,富山吉秀好好敲打一番之后,便放他回倭國報信去了。
除了他之外,一起放走的,還有另外的兩個隨從,至于其他倭寇,則繼續被關押在蕭文明這邊當成人質。
雖然蕭文明對于倭國人的信用,并沒有多少信心,對于扣留這幾個人質的作用,也是不置可否,但是抓了人在手里,總比不抓的強,頂多浪費幾個糧食嘛!
萬一富山吉秀那邊失了言一去不回,那也沒什么大的損失,把這幾個倭國人剁碎了去喂狗,又或者埋在土里當肥料,總而言之是不會浪費的了。
如果說從蘇州到洛陽的路艱險且漫長的話,那么從蘇州到倭國的路就更加驚險、更加漫長了。
畢竟倭國和中原隔著波濤洶涌的大海,能不能按時到達、能不能安全到達,那都要看大海的心情來決定。
但還是那句話,不管要不要通商,不管是不是跟倭國通商,不管是不是同方山家通商,蕭文明的這座碼頭,始終是要修建起來的,與他人無關。
原本蕭文明以為只要按部就班地工作,碼頭工程再怎么復雜且龐大,但也是能夠順利完成的,畢竟蕭文明是一個穿越而來的現代人,如果這點事情都搞不定,豈不是在給現代人丟臉嗎?并且一開始修建碼頭的工作,的確進展的十分順利。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