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蕭文明也不想讓他們知道。
畢竟這件事情涉及的勢力太多、涉及的程度也太深,對這些淳樸的村民而言,知道的太多,往往并不是件好事。
因此他們聽說蕭文明要走了,依舊十分熱情的出來送行。
尤其是那個老村長,不斷地囑咐蕭文明要回來再看看。
蕭文明何止是要回來再看看,他心中已經默然定下了一個計劃:這個何家村的地理位置極好,就在洋湖邊上,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商品的集散地。
可以在此處設立一座倉庫,連帶一座碼頭,從湖州、泰州這里來給蕭文明運送的貨物,可以先在何家村集中,再統一從碼頭出發,經洋湖運到吳江縣南湖屯,再從南湖屯經陸路運送到臨海屯。
這樣一條商路又打通了。
并且這樣做,就相當于在何家村建立了一個商業據點,往來商賈一多,何家村就會形成一個熱鬧的集市,到時候自己的村民又有了一個可以賺錢的門路,不用再最朝黃土面朝天地艱難謀生了。
這既是給自己多了一條,打通可能的封鎖的渠道,又給了何家村的村民一條足以安身立命的門路,這是對他們熱情的招待和淳樸的性格的補償和鼓勵。
并且這也不是幾兩銀子、幾兩金子之類的蠅頭小利,而是一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恩惠。
這種恩惠,蕭文明同樣施加給過東山村的漁民們。
因此當他們聽說蕭文明有用得到他們的地方的時候,立即就動員起村子里所有能動的船舶,競相趕來迎接蕭文明。
這在給足了蕭文明面子之外,也順便讓何家村的村民們看看什么叫做百舸爭流——這樣的場面、這樣的排場,或許只有當年何家村的祖宗在當宰相時候,才能享受得到吧……
眼下正是初秋時節。
季節交替之際,氣候不是十分穩定,煙波浩渺的洋湖之上,刮起了頗為猛烈的風,將風帆鼓足的同時,也將那一艘艘漁船吹得左右搖晃。
危機往往伴隨著機遇。
這樣大的風既給行船帶來了危險,也給行船帶來了動力。
于是東山村的漁民們瞅準了風勢,因勢利導地轉動船帆,腳下的漁船便如弓箭一般,向洋湖對岸射去。
因出發得晚了,船舶行駛到東山村附近水域的時候已是傍晚。
其實加一把勁也是能夠趕到對岸的,但是東三村的漁民盛情邀請蕭文明逗留一晚,蕭文明盛情難卻,只能答應在島上住上一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