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丹青也在這時說道:“那李丹青,斷不會再姑息半點!無論你是什么王公貴胄,亦或者府主司命,我亦照樣殺得!”
李丹青這樣說著,目光再次掃向眾人。
而這一次,他的目光卻不再如之前那般,在眾人的身上“雨露均沾”,而是在數息之后直直的落在陸沉戟與項略文的身上。
這意思很明白,他在警告這二人,不要再做出些讓他不滿意的事情。
可陸沉戟與項略文在這朝堂之上根基深厚,如何能在這時默不作聲。
一旦如此,落了面子倒是小事,可在諸人心中卻會以為,他們二人對李丹青有所退讓,將那些還在猶豫之人,趕到李丹青的那邊去,這樣的結果可不是他們能夠接受的。
故而一如以往每一次那樣,陸沉戟與項略文在這時走了出來,想要說些什么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來反駁李丹青。
但這一次,話未出口,二人卻察覺到了些許異樣。
以往他們每每在朝堂上提出一些想法,他們的黨羽便會趕忙上前支持,爭先恐后唯恐落了人后。
可這一次,他們邁步上前時,身后的黨羽們,卻是應者寥寥,只有些許幾個平日里被他們可以拉攏,故而關心親近的親信。
而其余的大多數,大都默不作聲,低頭站在原處,面對他們的審視的目光,雖然顯得局促不安,卻鮮有人邁步而出。
這樣的場景,是二位在這武陽朝堂之上縱橫數十年的府主大人從未遇見過的景象。
他們的眉頭緊皺,神情之中既有不解的困惑亦不乏隱隱意識到事態失控的凝重。
“二位府主,就不要再難為他們了。”李丹青的聲音卻在這時響起。
二人眉頭一皺側頭看向李丹青,卻見李丹青笑瞇瞇的走上前來,目光掃過二人,沉聲道:“天下事,當然可以以利益逼誘,以成大事。”
“但大義之下,人心卻并非皆是向私。”
“大義之所以為大義,是因為人心皆由善念,善念起,則私欲滅,則……”
“我武陽昌!”
……
也不知是有心還是無心,李丹青在相封殿中的話,很快便傳遍了整個武陽城。
大抵是流民之變讓武陽城的百姓意識到了朝廷的無能,亦或者今日圣山的崩塌的慘劇,讓他們認識到局勢的危險。
而人在這個時候,往往最渴望的就是能有那么一位英雄的出現,去改變這世道。
李世子很好的滿足了世人對于英雄的所有期待。
所以當李丹青與劉言真以及宋桐兒一同走在武陽城的街道上時,便出現許多,別說劉言真與宋桐兒無法想象,就是李世子自己也未成預料到的景象。
其實,這本來應該是一場很旖旎的漫步的。
近乎半個多月未有歸家的李丹青,今日終于得了空閑,回了世子府一趟。
劉言真與宋桐兒許久未見李丹青心頭自然思戀得緊,幾次想要如夏弦音與青竹一般去軍營中看望,但又害怕自己攪亂了李丹青的計劃,故而每每有此沖動,卻又每每壓抑。
今日見李丹青回來,二人自是喜不勝收,一股腦的撲到了李丹青的懷里,也顧不得什么女兒家的矜持,就一直粘著李丹青。
李丹青心頭有愧,加上一句定下了計劃,明日就要開始著手募兵,接著就要與遼人對抗。
誰說李丹青的大義之言講得是威風凜凜,但勝算幾何,他自己的心底也沒有底數,索性便提議帶著二人在城中走走看看,全當做是彌補虧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