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前些年,某些人不對韓生冷嘲熱諷,不對韓生惡語相加,不對韓生嗤之以鼻。”
“如果前些年,某些人對韓生送之以暖,對韓生友好相交,對韓生正常交流。”
“那么,這韓生豈會有執念?這韓生又豈會答應歐陽白的惡毒要求?這韓生又豈會走上這條路?”
話落,百姓們張了張嘴,卻又無言以對。
確實,韓生走上這條無人理解的路,造成這一切的是誰?
是他的家人,是前些年那些路過城北那破舊宅子的路人。
如果韓生是一個正常人,又哪會去干挖墳開棺剝皮然后用人皮做人偶的事?
百姓們沉默了,其中有些百姓默默擠出人群遠去。
這些人,只是前些年對韓生冷嘲熱諷過的一撮人而已。
老者繼續向百姓發問:“如果三十年前的縣令大人不急躁,如果當時的縣令大人不是怕他自己也被連累而濫殺無辜來掩蓋真相,如果這縣令大人是秉公執法的話。”
“那么,那三名護衛的娘子不會死,那奶娘的爹娘也不會死,歐陽白還會有親人在世,那他怎會重返莽水縣欲要滅城復仇?”
“爾等好生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這……”百姓們有點懵,沒讀過幾本書的他們有點兒反應不過來。
怎么壞的人突然就變好了?
老者呵呵一笑:“老朽說這些,可不是為了說韓生和歐陽白的好,事實如此,他們自然會有應有的懲罰。”
“老朽說這些,無非就是替楊大人說明他每次都將詳盡的案件始末公之于眾的深意。”
“從案件中韓生和歐陽白的作案原由,細細琢磨之,反向思考之,悟得點為人處事的道理,那將受益無窮。”
“諸般惡事啊,皆有因果,多思多慮,從己身做起,或許會避免更多有可能發生的災禍。”
百姓們面色一怔,這老頭說的很有道理似的,但又好像聽不懂是怎么回事?
不過,字面意思還是明白的。
這不,有個百姓出聲詢問:“老伯,真能從書寫在告示中的案件始末悟出為人處事的道理?”
老者愣了愣:“當然。”
話落,這百姓看向衙役:“大人,這告示還有嗎,我能不能買一份?我家那孩子整天捉雞爬樹掏鳥蛋,趕明兒我天天讓他讀告示!”
話音剛落,很多百姓眸光一亮:“對對對,還有沒有告示啊?一份多少錢?娘希匹的,家里的孩子太難搞了,這位兄臺的提議不錯,讓孩子天天讀告示!書咱們買不起,一份告示還是能買的。”
衙役一臉懵逼,這些都是什么人啊,連告示都買?
老者哭笑不得,慢慢擠出人群。
如果真讓這些人買告示回去給孩子讀,這陰差陽錯下,還真說不得會促成一樁利于傳播學習之風的好事。
換成那百姓說的,一本書,窮苦人家買不起,但一份手抄的告示能值幾個錢?
而楊大人辦的案件啊,其中牽扯到的每個人都是有事情因果存在的,他可沒說謊,從這些人的行為動機及其人生遭遇,是真能懂得些為人處事之道。
再者,只要是楊大人辦的案子,每次的告示都書寫得詳盡之極,幾乎沒有掩蓋任何細節。
所以,在他看來,這就是楊大人如此做法的真實用意。
“楊大人,奇才也!以后有時間定是要見上一見。”老者擠出人群,撫著胡須,笑容滿面。
旁邊走來兩名書生攙扶老者,遠處跟著數名護衛,一行人隨著老者慢慢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