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咻!嘿咻……”
流民們雖然疲累,但作為無依無靠流民的他們,宛林縣以以工代賑的方式給他們發放酬勞,這讓他們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了希望。
作為有一頓沒一頓的他們,以工代賑,是他們非常樂意看到的政策。
之所以是流民,是因為他們的家園被天災人禍所侵擾,他們不得以才流浪天涯。
以前無衣可遮,無食填肚,無糧養子,現如今有了較為穩定的收入,雖然工作幸苦,但所有流民都樂在其中。
而在他們的幸勞之中,有捕快和城衛看守。
捕快和城衛站在山坡上監視,如果有人偷懶,他們并不為武力威嚇,或是用鞭子鞭策。
這也得益于大炎朝廷的威望和趨于盛世的當今時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是當今圣上登基之年遍傳達天下的話。
這句話深入人心,故此當今天下的數百億百姓對于朝廷的歸屬感十分強烈。
而捕快和城衛能夠監視流民做工,這自然是因為府城到來的天工院大才們告知他們的修路和挖渠的程序。
而此刻。
目前已經修建了五十里道路的最前頭,一座碩大的軍帳中,四名匠工和一名府城監工正在討論道路和渠道的情況。
匠工們相互之間討論激烈,好似各有各的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監工目睹這一切,他也十分無奈。
他只是監工,不是匠工,對技術之類的活他可謂是一竅不通,他只是負責監督經費、效率等等一切瑣事罷了。
對于技術類的匠工們的爭吵,他已經習以為常。
“接下來的路應該向南轉角,此地的土壤松軟,利于挖掘,且能提高效率,為府城節省資源。”
“不對!向南的地雖然土壤松軟,但太過靠近水源,一旦挖掘過當,若是水源漲水,頃刻間便能將道路淹沒,得不償失。”
“那就向北,北邊靠近丘陵,雖然要大力挖掘山地,但丘陵的樹林我們可以留下,樹林吸水,又能回潮,天氣合宜,并不會因四季輪轉而對往來百姓造成影響。”
三名匠工相互討論,只有一名匠工緊盯地圖,并不言語。
見此幕,三名匠工包括監工都看向這名匠工,問道:“名田兄,你認為如何?”
聞言,喚作名田兄的匠工笑了笑道:“既不向南,也不向北,一直向東即可。”
“向南,土壤松軟,易滲水,即便修了道路,雨水并河水侵染后,也需時常維護,耗時耗力。”
“向北,多丘陵,百姓們需花費大力氣挖山掘土,即便保留樹林,但府城的開支亦會加重。”
“向東,無丘陵,雖土壤硬實,但也有相應的好處,一旦開鑿出道路,多年不用維護。”
“而且,朝廷欲要在江南修建一條新的馳道,向東的這條路正好符合馳道的地質。”
“如果不久后朝廷的政令下發,我們也能節省大量的資源和人力,就以此路為基,修建馳道便可。”
聞言,三名匠工和監工眸光大亮。
監工佩服道:“名田兄高瞻遠矚,某甚是佩服,照我看來,這宛林縣的新路就向東而修!”
三名匠工點點頭,欽佩到:“名田兄厲害!就依你之言修路。”
張名田笑了笑,擺了擺手,顯得很是謙虛。
一名匠工笑道:“實在想不到,名田兄不僅精通藥理,還深諳路橋之事,名田兄僅在一府之地當差,實乃屈才也!”
張名田剛想謙虛的說上幾句,軍帳外便有人進帳稟告道:“啟稟諸位大人,楊大人,江南巡捕使趙卓、任正,宛林縣巡捕司捕頭前來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