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李玄都與唐漢已經斗出了幾分真火,雖然還未到手段盡出以決生死的地步,但也遠遠超出了切磋分勝負的地步,招招奪命。
唐漢一刀暫且逼退李玄都之后,左手順勢握住腰間的“奪魂”,剎那之間,雙刀出鞘,刀勢迅猛如雷霆,比之方才快上一倍,急攻李玄都。
李玄都沒有直接取出“人間世”,而是將“白骨流光”的美人相變為白骨相,實質寒氣化作無相寒氣,使得唐漢的刀勢有了明顯的遲緩之態。趁此時機,李玄都用了個最為常見的仙人指路,直指唐漢的中宮面門。
刀勢受阻的唐漢以左手的“奪魂”為守,同時又以右手的“斬魄”橫掠李玄都的腰部。
李玄都直接運轉氣機,左手用出“九陰玄冥蕩”,竟是以徒手硬接這一刀,整只手掌被純陰氣機包裹,任憑“斬魄”的刀芒凌厲,卻傷不得他的手掌分毫。
李玄都趁此時機收回長劍,重整旗鼓,轉而開始以“劍心太玄意”出劍。
尋常江湖人不知“太陰十三劍”的真面貌,唐漢卻是認得,心頭打了個突,手中雙刀再變,改為一套“鴛鴦刀法”。
這套刀法的名字尋常,既不威風,也不霸氣,更看不出什么玄妙,倒像是一對戀人創出的刀法。事實也的確如此,這是一套奇門刀法,正三十六式,反七十二式,正反一百零八式。據說是古時的一對神仙眷侶所創,兩人形影不離,心心相印,雙刀施展之時,相互回護。應敵時,兩人的刀法陰陽相濟,正反開闔,一個進另一個便退,一個攻另一個便守,配合得天衣無縫。只是這路刀法有一樁特異之處,傷人甚易,殺人卻是極難,想是當年創制這路刀法的神仙眷侶心地仁善,不愿傷人性命,因此每一招極厲害的刀法之中,都為敵人留下了余地。
唐漢得到這套刀法之后,將這套本該要兩人修煉的雙人刀法改為一人使用雙刀,不管夫妻二人如何心意相通,始終是兩個人,哪里比得上一心二用。
唐漢用出這套刀法之后,攻守之間滴水不漏,哪怕是面對天下劍意之最的“劍心太玄意”,仍是不落下風。
劍法也好,刀法也罷,都在術的范疇之內,終是人力有時而窮,其實到了李玄都和唐漢這等境界,差不多便是極致,再往上,還有空間,卻已經不多。至于大天師和老劍神這等人物,并非依仗招數取勝,而是在于境界和修為的高低,以李道虛與宋政的一戰舉例,李道虛只出三劍,從招數來看,這三劍實在沒有什么玄妙可言,無非橫豎而已,可劍氣之盛,威力之大,卻能一劍斷江,兩劍開山,三劍敗敵,一時間天下為之折服,李道虛被譽為‘劍道通神’,有了劍神和大劍仙之稱。
李玄都和唐漢的境界仿佛,修為相差無幾,這才要在術之一道較之高下,如果在這方面也難分高下的話,就只能看雙方的臨敵應變了。不過正如宋輔臣所說,唐漢是擅長廝殺之人,李玄都也是身經百戰之人,都不是那種空有境界修為而無臨敵經驗的尋常宗門弟子,于是兩人在不出底牌絕技的情形下,竟是難分勝負,誰也壓不過誰去。
只是兩人的心態又有不同,李玄都不急不躁,唐漢卻是漸而焦躁,因為除了李玄都之外,還有一個宮官在旁,若是兩人聯手,唐漢自忖絕無幸理。
此時宮官已經撇開趙良庚,來到兩人的不遠處,手中不知何時多了一柄折扇,不斷開合。牝女宗絕學“冷月鋸”,除了以手刀用出之外,也能以折扇來用。
宮官并不急于出手,而是好整以暇地旁觀,她深知此時貿然出手,頂多是重傷唐漢,唐漢仍有可能就此逃遁,所以她不急于出手,只要她站在這里,便會給唐漢壓力,重壓之下,唐漢難保不會露出破綻,若是被李玄都抓住了破綻,那時候她再出手,便能將唐漢置于死地。
唐漢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越是明白這個道理,越感壓力巨大,出招也就越發保守,不求傷敵,但求自保。
就在此時,李玄都忽然開口喝道:“唐漢,你可知唐秦是死在誰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