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驚道:“看來大天師是要下定決心,畢其功于一役。”
三玄真人道:“是極,除了貧道之外,大天師還分別傳書于東華宗的太微真人、妙真宗的萬壽真人,再加上大天師和小天師,朝廷冊封的五位真人算是齊了,再加上大師和慈航宗的白宗主,正道十二宗已經多年沒有這么齊全了。”
悟真雙手合十,誦了一聲佛號,道:“清微宗不來在情理之中,除了清微宗之外,玄女宗、太平宗、法相宗、靜禪宗、真言宗那邊又是如何?”
三玄真人撫須道:“玄女宗剛剛與牝女宗大戰一場,損失頗為嚴重,不但被劫走了一位被關押在玉牢中的囚犯,就連蕭宗主也受了些傷勢,此時正在養傷,再加上玉清寧還在齊州,脫身不得,所以玄女宗是有心無力。太平宗雖然沒有人來,可沈大先生是出了力的。至于法相宗,自從上任宗主死于宋政之手后,便江河日下,如今宗內沒什么高手,顧慮重重,大天師也不好強求太多。”
說到這兒,三玄真人微微一頓,道:“大師是佛門中人,對于靜禪宗和真言宗的事情,應該比貧道知道更多才是。”
悟真嘆了一聲:“是了,當年帝京一變,我正道高手盡數匯聚于皇宮之中,結果邪道中人早有埋伏,趁著我們交手的時候突然發難,靜禪宗的老方丈被地師暗算,隨后不久,靜禪宗就開始封山閉寺,相較于這些年來同樣是封山卻還有些聲音的太平宗,靜禪宗竟是沒有半點動靜,想來是老方丈已不在人世了。”
那場帝京之變早有征兆,但是具體是哪一天才圖窮匕見,卻不是能夠預料的,事發突然,并非所有正道高手都能第一時間趕到,所以三玄真人當時并未在帝京城中,其中詳情也知之不多,問道:“敢問其詳?”
悟真道:“武德十一年,先帝駕崩于帝京西苑的煙波殿中,今上當時年僅十歲,難以掌控朝局,故而先帝遺命以內閣首輔張肅卿為首的四位內閣大學士為顧命四大臣,輔佐幼主,同時為了制衡顧命四大臣,先帝又命司禮監掌印楊公公和兼掌印綬監的司禮監秉筆柳公公將天子六璽交予謝太后掌管,一應詔命圣旨,必須有玉璽加蓋,方能生效。”
三玄真人嘆道:“這便是致亂之源了,若無先帝這道旨意,哪有后來牝雞司晨之事!”
“身在天家,父子之間尚且多有猜忌,何況是君臣。”悟真道“先帝駕崩之后,今上繼位,改年號為天寶,尊謝氏為太后,封張肅卿為太師。在此之后,朝政大事由太師和太后兩人共同商議而定,太師掌外廷,太后掌內廷。”
三玄真人感慨道:“可惜,太后娘娘想要獨掌大權,這才有了后來之事。”
悟真道:“太后和太師因為權勢之爭而日漸離心,漸成水火之勢,于是就有了那場帝京之變。太后在事前以皇帝正統的名義,召正一、真言、金剛、慈航、玄女、法相等六宗高手隱秘入京,包括清寧在內,顏飛卿、蘇云媗等人都曾參與此事,不過張肅卿那邊也有清微、東華、神霄、妙真四宗的高人護衛,其中就有這位紫府劍仙。”
“帝京一戰之后,顧命四大臣一派大敗虧輸,張肅卿及另外三人身死,太后得掌大權,先是以皇帝名義廢黜其太師封號,后又誅其子張白圭,其他人等抄家流放,其黨羽也作鳥獸之散。”
三玄真人道:“這些已經算不上什么秘密。”
悟真道:“這只是表面,實情就連李玄都、顏飛卿這些年輕晚輩都不能盡知。帝京之變當夜,以大天師和大劍仙為首,共有七位正道高手進入皇宮,當時貧僧恰也在場,大天師這邊三人,大劍仙那邊兩人,再加上靜禪宗的老方丈和太平宗的老宗主,共是七人。當時的局勢哪容有人作壁上觀,所以靜禪宗和太平宗看似中立,實則已經被牽扯到四六之爭中,兩位宗主今夜到此,便是想要居中調停,請大天師和大劍仙不要大動干戈,以免生靈涂炭。”
三玄真人道:“以大劍仙的性子,如何會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