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蘇家和錢家不是儒門弟子,也不是道門弟子,不是朝廷中人,也不是江湖中人,可是和哪一方都有很深的關系,可以左右逢源。如此一來,他們也是消息靈通,可以提前準備應對,趨吉避兇,如此才能家族長盛不衰,子孫代代長久綿延。
蘇云媗略微斟酌了一下言辭,說道:“此事是由寧大祭酒發起,說是要在萬象學宮之中舉行一次‘王霸之辯’,誠邀天下讀書人共商國是,點評朝政,討論如何謀求萬世太平。”
此言一出,李玄都第一個反應過來,開口道:“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清平會只是想要一個天下天平,比起儒門子弟的萬世太平,卻是要遠遠不及了。”
秦素第二個反應過來。
王霸之辯!
自古以來,就有王霸之辯。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
亞圣以王道與霸道相對,認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為王道。
霸指霸道,即憑借武力假行仁義以征服別人的政治統治方法。
霸道以武力壓服別人,不能使之心悅誠服。
亞圣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法家則提倡霸王之道。
祖龍以后王霸并用。
到了前朝大晉,王霸之辯更為激烈。儒家四位圣賢中的理學圣人就曾與龍川先生有過長達數年的爭辯,甚至影響了儒門以后的道理方向。
說起龍川先生,也許有人不知,可他的一首詞卻是廣為流傳,李玄都就尤為喜歡其中的兩句:“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以及“龍共虎,應聲裂。”
儒門中人在這個時候提出了所謂的“王霸之辯”用意何在?秦素雖然對于俗務不甚上心,但畢竟自小生活在秦家,耳濡目染之下,也不是全然不懂。如今天下大勢,誰是王?自然是大魏朝廷,誰又是霸?自然是雄踞關外遼東的趙政了。從施宗曦一事來看,儒門對于趙政早有防備,而且防備至深,他們又在這個時候提出王霸之辯,這便是要造聲勢了,要將趙政的名聲打入谷底,要提前爭取人心,要對趙政布局出手了。
玉盈法師想得更多一些,她聯想到先前李玄都的所說的金帳之事,推導出一條讓人膽戰心驚的關系。儒門不會無緣無故就要對趙政動手,那么只有一個可能,趙政入關大勢已成,儒門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須趕在趙政決意入關之前,提前出手,先發制人,后發則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