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無關。”李玄都道,“我問的不是儒門中人同不同意我做道門大掌教,也不必他們同意,我問的是儒門中人是否同意朝廷提出的這些條件。”
樓心卿沒有開口,反而是徐載鈞說道:“朝廷不是儒門的朝廷,朝廷做出的決定,也不需要看儒門的臉色。”
“當真如此?”李玄都顯然不信。
樓心卿道:“在這一點上,儒門與朝廷的態度是一致的。龍師傅說,早在天寶二年之前,儒門上下也是將清平先生視作半個儒門弟子的,就算現在,清平先生行事也多有儒門之風。”
這倒不是樓心卿隨口胡謅,在李玄都整合道門之前,李玄都在儒門中的風評甚好,寧奇、司空道玄等大祭酒都主張拉攏李玄都,直到虎禪師身死之后,李玄都才與儒門的關系迅速惡化。
“儒門之風,好一個儒門之風。”李玄都道,“儒門說天地君親師,還是要得君行道。”
樓心卿和徐載鈞面面相覷,有些不太明白李玄都話語中的意思。樓心卿是江湖人,徐載鈞是宗室子弟,并非儒門中人。
反而是歐陽文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不僅是駙馬,還是金榜題名的狀元,自然聽懂了李玄都在說什么。
李玄都道:“儒門所求是大同,也就是給這個人間訂立規矩,用橫渠先生的話來說,便是為萬世開太平。所謂的修身養性,只是儒門之人自我修煉的手段,并非追求。《大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即是‘行道’。如何行道?得君行道。所謂‘得君’就是輔佐帝王,也就是你們方才說的輔佐明主。用自己的道理說服帝王,讓帝王按照自己的道理來訂立規矩,這便是得君行道。”
歐陽文輕聲道:“清平先生博學多才,在下佩服。”
“不敢當。”李玄都道,“也請駙馬聽我把話說完,如果我說完之后駙馬還覺得我說的對,那么再稱贊也不遲。”
歐陽文臉色微微一變,沉聲道:“清平先生請講,在下洗耳恭聽。”
李玄都道:“得君行道,自元圣而始,圣人發揚光大,亞圣、理學圣人繼承之,可圣人失敗了,亞圣失敗了,直到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算初步成功,可實際上武帝也是陽用其言,而陰棄其人。還有儒門中人,得君卻未能行道。以至于理學圣人有言:‘千五百年來,元圣、圣人之道,未嘗一日行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