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走過熱鬧的街市,租了條小船,沿著穿城而過的河流離開府城,悠悠蕩蕩來到靠海碼頭。
此時碼頭上更是熱火朝天,不斷有大船靠岸,也不斷有大船起錨,船上之人一起吆喝著拉下風帆,或是準備揚帆起航。碼頭上滿是搬運各色貨物的勞力,有管事在一旁吆喝指揮。更遠處是正在裝車的各種驢車、馬車、騾車,趕車之人因為久坐的緣故,大多抽著旱煙葉子,這也是遼東的一絕。寬闊的官路上人流不息,盡是運送貨物。
聽了秦素的解釋之后,李玄都發現自己這位老岳父的手段也非同尋常。秦清在統一遼東宗門之后便開始對遼東境內的世家、士紳動手,用秦素的話來說就是,拉攏一批,打壓一批。愿意跟隨秦家的,出錢出力。不愿意跟隨秦家的,還敢反抗的,秦家也不手軟,直接動用補天宗之力,將其直接滅去。這也是秦道方不認可兄長的地方。
秦清當然不是一味用強,在遼東境內沒有反對聲音之后,秦清開始讓利于其他歸順秦家的世家,將那些反對士紳的家產全部拿來拓展北海商路,遼東境內各大世家全部參與其中,分工明確,有負責采參種植的,有負責運輸的,還有負責經商買賣的,將遼東特產的人參、東珠、貂皮、藥材運往關內。如此近十年的時間,遼東三州境內已經是秦家一家獨大,這才有了“遼王”秦清的說法。
接下來就是秦李聯姻和秦白聯姻了,這兩樁婚事一成,從北海到東海再到南海,暢通無阻,甚至可以通過西海前往海外等地,買賣不可謂不可大。
統一遼東的宗門勢力和世家勢力之后,秦清開始大力支持趙政。
趙政在秦清的鼎力支持下,于遼東境內大興屯田之事。首先是大力開墾荒地,遼東本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自然不似關內那般緊缺,又因為天災**的緣故,關內流民眾多,秦清便通過海路將大批流民百姓運送至遼東境內。
正如張肅卿所言,平定流民之亂的關鍵在于幫助他們恢復農事生產,趙政便做到了這一點。分給流民土地,借助秦家的財力資助其耕牛和種子,使其耕種,人心自然安定。同時也鼓勵百姓開荒,只要愿意開荒之人,衙門就會借給他們農具、種子、耕牛,開墾出的土地歸于百姓,百姓無不歡欣雀躍,甚至有人在家中供奉起趙政的長生牌位。
趙政唯一的條件便是家中男丁要服兵役。
百姓們自有一種小民的聰慧和狡黠,他們很快便算明白一筆賬,加入遼東的屯田之后,士紳們不能侵占自己的田地,朝廷的重稅也收不到自己頭上,而茶葉、鹽、鐵等朝廷管制的物事也是按照人頭定量買賣,價格公道。更不用說從軍的餉銀豐厚,若是戰死,還有撫恤。這么算下來,就算是賣命,也是值了。更何況趙政還實行軍功制度,若是立下足夠軍功,便能得到相應的官身,甚至是土地。如此一來,家家男子以從軍為榮,奮勇爭先。遼東大軍也完全變成良家子從軍,杜絕了種種軍中惡習。
這便是遼東針插不進、水潑不入的緣故,現在的遼東鐵騎不是為了一家一姓而戰,是為了自家的土地而戰,類似于遭遇了白災而不得不南下的金帳大軍。其精神意志,遠非當兵吃餉的大魏官軍可比,也并非流民等烏合之眾可比。
大魏之所以不能效仿行事,只因關內士紳勢力遠勝遼東苦寒之地士紳,上至廟堂,下至江湖,盤根錯節,誰也奈何不得,奈何不得士紳,何談分給百姓土地?自然無法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