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兩家的勢力有多大?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雙方能夠全無芥蒂地全心全意聯手,幾乎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哪怕是改朝換代。
只是想要讓雙方心無芥蒂又全心全意地聯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雙方僅僅是小范圍的聯手,還是不難做到。
比如這次聯合剿滅魔道中人。
因為這些魔道中人并非帝京中人,而是從其他地方來到帝京,地域跨度之大,幾乎囊括了半個天下,所以不能只依靠督捕司和勢力遠不如從前的青鸞衛都督府,只能由儒門親自出面。
雖然儒門如今呈現出青黃不接之勢,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儒門真正運轉開來之后,發動各地縉紳大戶協助,破案的速度讓青鸞衛和督捕司都為之汗顏。
這些縉紳們可能不聽朝廷的號令,敢于擺下破靴陣對抗官府,鬧出南北榜、哭廟案,甚至各地抗稅舉動,也都是縉紳們在背后煽動和推波助瀾。
不過縉紳們卻不敢不聽儒門的號令,蓋因縉紳的根本在于讀書人的身份,而讀書人的正統卻在于儒門,如果儒門不認可哪家縉紳的身份,便等同于其自絕于天下士林,便是錢家、蘇家這些與道門關系密切的世家大族也要賣儒門面子,再加上縉紳們對于魔道中人同樣深惡痛絕,故而此時儒門號令,無人不效力,很快一條清晰的脈絡逐漸呈現出來。
根據馮凌垚所言,他是在金陵府辦事的時候與張龍結識。
金陵府那邊很快傳回消息,張龍一行人的確經常在金陵府活動,出入各大行院,出手闊綽,采買了許多“小琵琶”,也就是還未正式接客的煙花女子,從小被養在行院之中,讀書識字,學習琴棋書畫,培養氣質,與富家小姐無異。長大之后,根據姿容資質不同,或是學習音律歌舞成為頭牌花魁,或是賣給大戶作妾,或是成為頭牌身旁的丫鬟之流。
江南的各大行家都有世家大族在背后撐腰,等同是自家的產業,只是因為名聲的緣故,不好放在明面上,不過要查問消息,那是極為容易,行院的鴇母龜公對外人沒什么實話,如果是捕頭上門去查,那是千難萬難,可對自家主子可不會隱瞞,只會一五一十道來。
行院這種迎來送往的行當,就是與人打交道,看人下菜碟,認人記人是最基本的本事。特別是要緊的人物,即使多年不見,只要當時的鴇母還在,一見面依然能叫出名字來。
張龍這樣的客人,自然不會例外。
不出李玄都的意料之外,張龍的隨從中的確有人操著濃重的西北口音,不過金陵府乃是繁華之地,客人來自天南海北并不奇怪,當時并沒有引起行院的注意。
再就是漕幫之人,雖然沒有行院認人記人的本事,但漕幫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都有一本名冊,因為張龍要通過漕運把人送出帝京,難免留下蹤跡,由此確定了一行人上京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