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李玄都當初對上官莞的承諾,在李玄都神游廣寒宮之后,閉關雙修之前,他就兌現了承諾。
上官莞笑著道:“算是初窺門徑。”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李玄都說道,“能否登堂入室,就要看你自己了。還有‘太陰十三劍’,也不要落下,我有些感悟,過些日子會整理出來一并交給你。”
上官莞有些受寵若驚,說道:“無功不受祿。我無尺寸之功,就被師兄傳授‘逍遙六虛劫’已經甚是不安,如何敢再受師兄傳授?”
李玄都道:“幫我分憂解勞難道不是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再者說了,既然你稱我一聲‘師兄’,我也要對得起這‘師兄’二字。”
上官莞還想推辭,李玄都擺手打斷道:“好了,就這樣定下了。”
上官莞臉色肅穆,聲音里卻透著興奮:“多謝師兄。”
李玄都揮手在周圍設下禁制,端正了面容:“咱們說正題吧,儒門還有那些從屬于儒門的官員們,到底是怎樣的態度?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態度,還有真實的態度,他們到底坐在哪邊,到底是什么風向,你們可以確定了嗎?”
上官莞點了下頭,又望了望寧憶,方才說道:“官員這邊沒什么好說的,早就不滿太后臨朝訓政,想要讓太后盡早還政于小皇帝。若非太后是小皇帝的生母,疏不間親,官員們把握不住小皇帝的態度,否則早就生起事來。至于所謂的后黨,多是以宗室和宦官為主,太后是徐家的媳婦,老爺死了之后,老太太當家也是情理中事,所以宗室們無所謂太后主政還是皇帝主政,只要不損害宗室利益就行,宦官則是因為先帝遺詔的緣故,從天寶元年就效忠太后。這么多年下來,早已休戚與共,同進同退。”
說到這兒,上官莞頓了一下,放緩了語速:“現在的關鍵是儒門,這些官員多是儒門弟子,所以他們還在等待儒門的態度。”
李玄都把目光望向了寧憶,示意他說話。
寧憶斟酌著開口道:“儒門這邊,隱士和大祭酒們已經達成共識,不過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這次聯手以他們為主。”
上官莞問道:“什么叫以他們為主?是讓我們聽他們的命令行事?”
“有紫府坐鎮,他們還沒有這樣的膽子。”寧憶搖頭道,“儒門的意思是,小皇帝主政后的朝局要由他們來安排,希望我們不要插手。”
上官莞皺起眉頭:“我們不插手,全由著他們安排,那我們豈不是成了他們的打手?”
寧憶道:“儒門承諾,事后會敕封紫府為大真人,還會為四大臣平冤昭雪,便是封秦宗主為遼王,也不是不行。”
“儒門真是好算計!”上官莞冷哼一聲,“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的空名頭。難道他們不封師兄為大真人,師兄就不能執掌道門了?難道他們不封秦宗主為遼王,秦宗主就不是遼東之主了?難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當年那個號令天下的儒門?”
寧憶道:“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沒有答應這個條件。我覺得我們可以不插手廟堂之事,但儒門也不能用幾個空名頭便把我們糊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