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李玄都的體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媲美人仙,這是李道虛所不具備的,若是以傷換傷,倒是李玄都更占便宜。
李道虛年輕時也是身經百戰之人,如何會不明白。按照常理來說,一駕全力狂奔的馬車無法立刻掉頭,可李道虛卻做到了,只見他的前掠身形剎那靜止,然后有違常理地轉過身來,好像沒有慣性一說,一抖自己的兩只大袖,只見得云霧繚繞,其中劍光隱隱,隱約有金石之聲。
雙袖所至,劍光便如鋪天蓋地一般,讓人眼花繚亂。
此乃清微宗的“龍遁劍訣”,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此劍盡得其中玄妙,又兼具五行遁術,故得此名。
同樣一門劍訣,由李道虛用來,自然是天差地別。
任憑十三道劍影如何詭異難測,始終無法突破李道虛的雙袖,甚至就連在李道虛身后的李玄都,也被重重劍光所籠罩。
面對李道虛的“龍遁劍訣”,李玄都不得不用出“心魔由我生”,黑發變作白發,雙手一分,十指刺入身側虛空之中,兩只手掌好似憑空消失一般,收回之時,十指指尖從虛空中抽出十道細細的陰火長劍。
李玄都接著又將“劍心太玄意”施展開來,十道陰火長劍隨著他的氣機變化,吞吐不定,似曲而伸,變幻莫測,與李道虛的“龍遁劍訣”以攻對攻。
李道虛只是繼續催動“龍遁劍訣”,劍光越來越多,而且劍光各異,當真如龍一般,能大能小,能幽能明,大者如巨蟒蛟龍,小者似蜉蝣飛蟲,紛紛而落,入眼所及,盡是劍光。
若是有人能夠有幸觀戰,一定會震懾驚駭于此時的異象。
只見得無數游龍劍氣穿梭不定,好似萬鯉翻滾。而一道黑影,卻是在其中大開殺戒,攜帶著滾滾陰火,不斷將游走劍氣化作虛無。
這一幕場景足足持續了一炷香的時間,整個太社壇連同其中的五色土和江山石都被夷為平地,無一幸免。
甚至拜殿也受到了波及,被劍氣整整齊齊地削去半邊,好似是神靈用裁刀把拜殿裁去了一半,斷裂邊緣光滑平整,沒有一絲一毫的凹凸不平。
更為詭異的是,地面上并非溝壑縱橫、滿目瘡痍,而是平整如鏡,仿佛積雪被風吹過一般,只是多了許多仿佛火焰灼燒的焦黑之色,可見師徒兩人對于各自氣機的掌控已經到了極致,哪怕是逸散氣機,也極富韻律規矩。
只是李玄都并未占到任何便宜,哪怕李玄都用出了慈航宗的“慈航普度劍典”、陰陽宗的“太陰十三劍”等絕學,甚至動用了與“太陰十三劍”相得益彰的“陰陽仙衣”,也僅僅是維持了個不勝不敗的局面。
這只是不曾用劍的李道虛,甚至只是用了一套“龍遁劍訣”,反觀李玄都,所用無不是大成之法,還用了“陰陽仙衣”。從這一點上來說,已經是高下立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