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愿力終有消亡衰敗之時,可天地萬世不滅,人道長存。
人道有興衰。
于儒門而言,人道衰落。可是放眼天下,關外遼東卻是“勃勃生機”,何嘗不是另外一種興盛?
李玄都支持遼東取代大魏,不是因為他與遼東之間有親誼,不是因為他娶了秦家的女兒。他曾經親自去過遼東,將三州之地大致走了一遍,從屯田到馬場,再到山林漁獵、作坊、海貿,都完整看了個遍,也與普通百姓交談過。
同時,他也走遍了關內中原江南西北等地,看過了那里的風土民生。
李玄都不像地師思慮深遠,要從術上求突破,要讓天下之土地能養得起天下之人;也不似司空道玄、白鹿先生等人,在人心、國運上不停打轉。
他想得未必周到,卻看得明白,中原大地,流民遍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乃至于西北等地,易子而食,人相食。可遼東卻能做到衣食足,無凍餓之虞,居者有其房,耕者有其田,孰高孰下,孰優孰劣,又何必去辯?
于是他來到帝京,他要日月換新天,求天下太平。
儒門丟了的人道大勢,李玄都替儒門撿起來。
儒門此時是運去英雄不自由,李玄都如今卻是時來天地皆同力。
李玄都一掌平平推出,“正氣歌訣”生出磅礴巨力。
這股巨力并非來自于李玄都本人,而是來自于人道大勢,就如佛門駕馭香火愿力,神仙駕馭神力,皆是外力之故,只要外力足夠,神仙也可抗衡天仙。
李玄都運轉“正氣歌訣”,掌中蘊含的不再是劍氣,而是儒門的“浩然正氣”,比起諸位隱士和大祭酒的“浩然氣”多了一個“正”字。
“正氣歌訣”本就脫胎于“浩然氣”,修煉到最后也是“浩然正氣”,所不同的是,“浩然正氣”并非養成,而是自人道大勢得來,近乎于佛道兩家的神道之法,只是并非假托鬼神佛陀,而是人心可用。
李道虛對上這一掌,渾身巨震,竟是向后倒滑出去,面皮上涌起一抹潮紅之色,七竅血流。
誰也不曾想到,自徐無鬼飛升之后便是天下第一人的李道虛,竟然被李玄都從正面一掌擊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