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陷入沉默之中。
過了片刻,上官莞第一個開口道:“說到棲霞山,在座諸位應該沒有人比我更熟悉了,畢
(本章未完,請翻頁)
竟大魏朝廷給諸位的封號都是某某真人,唯獨給我的封號是棲霞縣主。據我所知,棲霞山并不簡單,其中有一座古陣法,乃是古時武帝時期梁王修建,本意是用以防身,后來梁王病死,梁國一分為五,這座古陣法隨之逐漸荒廢,少有人知。這也是青陽教當初占據此地作為白陽總壇的原因之一。”
李玄都對于上官莞知道如此密辛倒是不覺意外,聯系到青陽教是由地師一手創建,上官莞應是從地師那里得知了這些密辛。
玉清寧開口道:“那么上官宗主是什么意思?是認為儒門可能以此設伏使詐嗎?”
上官莞道:“我不敢做這樣的肯定,我只能說,不能排除這種可能。至于該不該赴約,若是應該赴約,又該如何赴約,我一切以紫府師兄之決議為主。”
玉清寧皺起眉頭,沒有立刻說話。
上官莞這話,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無條件支持李玄都,其實也是把自己摘了出去,真要有什么后果,她是不擔責任的,而是誰做決定誰承擔責任。
李玄都大權在握不假,身上的責任也重,他早就有所覺悟,正如他自己在李家北海堂所言:“然顧事未可知,有如戰之后,大敗而歸,諸位今日皆在此,可歸咎予我一人,我一力承擔就是。”
玉清寧只覺得一陣寒意,上官莞機心如此,李玄都整天被上官莞這樣的人圍著,還會是以前的他嗎?
玉清寧覺得自己不得不開口了,就算不談私心,也是盡朋友之義:“我覺得此事應當好好商榷,和談可以,具體時間和地點應該由我們來決定。”
玉清寧此言一出,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就是許多堅定支持李玄都的人,雖然沒有立刻開口,但也露出贊同之色,在他們看來,玉清寧此言不能算錯,與李玄都的意思并不沖突。
上官莞只是微微一笑,沒有反駁。
秦素看了好友一眼,輕輕嘆息。
她跟在李玄都身邊久一些,哪怕還沒能與李玄都事先通氣,也更明白李玄都的心意。
儒道兩家必有一戰,是躲不過去的,可雙方又都不想全面開戰,以免局勢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讓其西域佛門或者無道宗漁翁得利,所以這場議和其實是一個讓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暫且收拾局勢、重整旗鼓的臺階。
在這種情況下,能否談成不重要,地點也不重要。可玉清寧卻是從誠心議和的角度來考慮,這便離題萬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