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鼓而進。
除了結成戰陣的步卒和代替了弓手的銃兵之外,遼東也是有騎兵的,埋伏在車營的左右兩翼位置,只是剛才金帳騎軍重振的時候,始終未曾有所動作,直到此時才顯露崢嶸。
遼東騎兵陣型緊密,每一騎之間的間隙十分之小,配備騎槍馬刀,馬刀是厚背重刀,只有這樣的刀才有可能劃破對手的重甲,如果是那種輕便馬刀,哪怕有沖鋒之勢,也很難造成重傷。再有就是三眼銃了,這是混戰利器,既可以開槍近距離射殺敵人,沒有彈藥之后也可以當做骨朵、錘子使用,鈍器對付披甲的效果倒是更勝利器。
平心而論,金帳因為馬種的緣故,長于輕騎兵游斗,在騎兵對沖上面卻是沒什么太大優勢,反倒是遼東騎兵,引進了西域的改良馬種,并不弱于金帳騎軍。
急促的戰鼓聲中,伴隨著轟隆的馬蹄聲,蓄勢已久的遼東騎軍終于現身戰場之上。
大魏起于南,北伐驅逐金帳,南方丙丁火,乃是火德,故而崇尚紅色,不僅廟堂一品二品公卿身著紅袍,便是普通士兵的戰襖也是紅色。
遼東位于北,幽州意為朔方幽冥之州,北方壬葵水,乃是水德,故而崇尚玄黑之色,上下以黑色為主,金帳大軍便稱呼遼東的夜不收為黑衣人。
此時騎兵都是黑甲黑馬,仿佛兩條黑龍。
雖說秦清重視火器,但也不輕視騎軍,尤其騎軍在許多時候肩負有沖陣的責任,甲胄乃是重中之重。
大魏官軍的甲胄已經多年不曾更換,或是偷工減料,外表光鮮,敗絮其中,銹爛惟存鐵形,其空落入篩子一般,擋不住箭矢,也擋不住刀砍斧劈。這與官軍的火器炸膛是一個道理,這樣的火器,這樣的甲胄,野戰不敵金帳騎軍也在情理之中了。
反觀遼東騎軍的鐵甲,都是近幾年的新甲,甲葉堅固細密,稍遠一些的箭矢甚至會被
(本章未完,請翻頁)
直接彈開,就是稍近些的騎弓箭矢,也只是插在甲胄上,看著嚇人,并不影響作戰,只有騎兵沖鋒的騎槍和步兵所用的巨大強弓才能造成有效殺傷。
在遼東騎軍進入戰場之后,金帳一方開始全面敗退,雖然如今的金帳已經不復當年天下無敵時的悍勇,但因為草原環境惡劣的緣故,個體素質還是不容小覷,之所以敗得如此徹底,一是因為戰術戰法,二是因為雙方的兵器差距之大,已經到了人力很難彌補的程度,且不說工藝的代差,就說花費的銀錢,也是天上地下。
說白了,遼東鐵騎也好,東海船隊也罷,都是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有錢才能不計成本地使用火器,這也與徐無鬼的理念一脈相承。治國治軍,說白了就是一個問題,錢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解決了這個問題,便解決了八成以上的問題。這也是大魏朝廷最大的問題,錢不知從何處而來,更不知到何處而去。
秦清也隨之離開車營,眺望金帳的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