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李如碃是個異類了。
李如碃盤膝坐在青銅法座之上,根據宮官的翻譯和解釋,開始修煉“渾天太元經”。
這門功法乃是大成之法,要循序漸進,自身境界隨著修煉功法的深入而慢慢攀升,少說也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才能修煉到小成圓滿之境。可李如碃不同,他本身就有天人造化境,已經是修為有成,再回過頭來修煉此法,便可以省卻前面的多年苦功,直接深入到極為高妙的功法境界之中。
當年張靜修為了觸類旁通而修煉“太陰十三劍”,只用數年時間,便將“太陰十三劍”練成,人人畏懼如虎的心魔也奈何不得他。反觀李世興,修煉了幾十年,才在“太陰十三劍”上有所成就。其間的分別,便在于一則修為有余,一則修為不足而已。“太陰十三劍”就好似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張靜修身懷神力,輕易就能馴服野馬,使其乖巧聽話,自然不必花費什么時間。而李世興沒有神力,則要周旋良久,費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強將其馴服,幾十年的光陰便在周旋之中匆匆而過。
這個道理也可以放在李如碃的身上,李如碃有天人造化境的修為,百脈暢通,三大丹田淵深如海,修煉過程中如打通經脈、拓寬丹田的難關便不能稱之為難關,也不必耗費時間去積攢修為,當真是水到渠成一般。
不過是大半天的時間,李如碃便將“渾天太元經”修煉到小成圓滿之境,
李如碃只覺體內精氣神意無不指揮如意,欲發即發,欲收即收,一切全憑心意所之,周身百骸,當真說不出的舒服。他稍一動念,體內氣機便如一條大川般急速流動起來,自下丹田而至上丹田,自上丹田又至下丹田,越流越快。
在氣機的牽引之下,他從青銅法座上站起身來,順手便將“萬華神劍掌”用出了來,一套掌法比起他與皇甫毓秀相斗時強了何止數倍,掌風呼嘯,迫使宮官不得一退再退。
一套掌法用完,李如碃只覺得腦海中的記憶碎片又拼接上一塊,想起了一路劍法,右手虛執空劍,便使出這套劍法,他手中雖然無劍,劍招卻源源而出,劍氣縱橫,而他本人更是星轉斗移,不斷地移形換位,留下無數殘影。幸而此地材質極為堅硬,倒是不至于被劍氣毀去。
宮官望著獨自練劍的李如碃,臉上大為詫異,喃喃道:“這是‘北斗三十六
(本章未完,請翻頁)
劍訣’。”
只是“北斗三十六劍訣”只用了一半,李如碃便記不得下面的劍招,下意識地用出另外一套剛剛想起的劍訣。他更不假思索,又用這套新的劍訣,各種劍訣不斷在他腦中自然涌出,他便出劍不停。
宮官愈發震驚,隨之不住道:“‘太陰十三劍’、‘四海潮生劍’、‘慈航普度劍典’、‘龍遁劍訣’、‘巽風劍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