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十年,天下大定。
大魏在天寶初年的時候,還能驅逐金帳,說明尚有幾分國力。待到秦清奪取天下之后,休養生息十年,已經隱約有了幾分盛世氣象。
在此關頭,大玄朝廷決意西征。
此次西征,并非臨時起意,而是早在大玄朝廷初立之時就已經定下的國策,這次西征的根本目的是將西域徹底納入版圖之中,以攻代守。
道理也很簡單,想要保證腹地不失,必須要守住邊境,當初大魏朝廷丟了秦州、涼州,中州立刻成了前線邊境,如果中州再失,帝京也危在旦夕。可如果大玄朝廷能夠占據西域,那么西域就是直面金帳和羅剎國的邊境,原來的邊境涼州和秦州反而成了腹地,這便是以攻代守。
不過還有一個道義問題,那便是師出有名。
正所謂不起無名之師,大玄朝廷要征伐西域,要有個能讓人信服的說法,總不能說自己是無道蠻夷。
這個說法倒也好找,因為大玄朝廷號稱繼承了大齊的法統,而大齊當年鼎盛一時,曾經在西域設立西州都護府,分管大雪山以南的西域地區。
龍朔二年之后,金帳和大齊反復爭奪西州四鎮,此處幾度易手。待到大齊內亂爆發后,大量西州都護府駐軍被調往內地參與平叛,導致西州都護府空虛,金帳趁機進兵安西,西州三鎮相繼陷落。
西州軍最后一鎮的龜茲城曾兩次全殲金帳大軍。此后,龜茲城以自治勢力身份加入金帳汗國,但仍然打著大齊的旗號。
直到西州軍的白頭老兵們相繼凋零之后,龜茲城終于去齊旗號重建龜茲國,改信西域佛門,西州都護府自此終結。
大齊覆滅之后,大晉、大魏再未能收復西域。
今日,大玄朝廷就要重新設立西州都護府,拿回大齊丟失的土地。
如今大玄朝廷兵鋒正盛,尤其是火器獨步天下,再加上天下歸心,人才濟濟,以及道門協助,這次西征可謂是勢在必得。
此役,秦清仍舊任命已經老將秦襄為主帥,掛征西大將軍印,大軍十五萬,輔兵民夫四十萬,號稱六十萬大軍,開赴西域。
道門方面,太平道大真人秦素、正一道大真人張鸞山以及十六位真人隨行,又有道門精銳弟子數千人,聲勢同樣浩大。
更有齊王門客等熟悉西域情形之人隨行軍中,可謂是萬無一失。
在此情況下,西域三十六國幾乎是不戰而下,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偶有負隅頑抗,也敵不過改良后的重炮。
其實收復西域的關鍵不在于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而在于西域佛門、西北道門以及金帳勢力,這三方勢力才是主宰西域走向的根本所在,當然,現在又要加上一個大玄朝廷和道門。
四方勢力爭雄,秦清與李玄都商議之后,決定先是拉攏一派,穩一派,殺一派,只剩下兩派。然后再拉一派,殺一派,只剩下一派。最后殺僅剩的一派,那一派已經無力反抗,只能任憑大玄朝廷和道門搓扁揉圓。
首先要拉攏的是本土勢力西域佛門,他們本就與道門有著不俗的淵源,且如今處于弱勢,最容易拉攏,對于他們來說,把大玄朝廷引進西域,正是驅虎吞狼。
其次是要穩住西北道
(本章未完,請翻頁)
門,也就是以澹臺云為首的道門勢力,畢竟是同宗同源,就算理念不合,也可以坐下來好好談。
最后便是殺一派,將金帳勢力徹底驅逐出西域。
這三步,要一步一步走,不能同時走,否則要自己絆倒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