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海》之后,來一首這樣的歌曲作為調劑,絕對是節目組的有意安排。
畢竟不是誰都能接的住《聽海》這種歌的場子。
“這首歌不錯。”郝平安跟身邊坐著的熊文寬說。
在前世地球,就非常喜歡民謠風的歌曲,樸樹、水木年華、老狼等一大批民謠歌手,可以說伴隨了那個郝平安的整個青春歲月。
回憶多美好啊!
熊文寬點點頭,只是很可惜,在華夏,這種校園民謠風格的歌曲,局限性比較大,同時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非但沒有興旺蓬勃,反而有些越發式微的趨勢。
然而,就是這首歌,在隨后的樂評人互動中,卻出了意外。
一名星城本地的樂評人,在拿到話筒時,干脆站起身,很直接地說道:“我覺得這歌寫有點無聊,校園民謠的音樂旋律也沒什么新意。40多歲的人了,還寫這種什么青春啊這類的愛情,我作為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作曲人描寫的這種中年人的油膩青春,根本打動不了我。”
一席話落音,全場陷入落針可聞的安靜當中。
觀眾們長大了嘴巴,在現場,當著所有人的面,這樣評價一位作曲人?
這位樂評人腦子是不是有病?!
所有人都在這樣猜測。
舞臺上,盧庚的臉色平靜,仿佛那些批評說的不是他一樣。
主持人何少還在斟酌措辭,而盧庚伸手從李杰手中拿過話筒,“青春是什么?你根本不懂。”
說完,他頭也不回地走到休息區。
郝平安這時也從最初的震撼中清醒了過來。
臥槽,這位是在說什么?!
他沒指望說這首校園民謠風格的歌曲,能夠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追捧,但這種帶有色眼鏡的評論,卻讓他難以接受。
郝平安站起身,示意導演組自己有話要說,得到導演組的同意后,他蹭地站起身來:
“這位年輕人……”
一句開頭,惹得全場大笑。
從年齡上來看,郝平安并不比那名樂評人年長,甚至還要小上幾歲,只是這種口吻,卻是一副教訓孩子的架勢。
“青春是什么?我接著剛才盧庚老師的話,繼續聊幾句。
可能在一些小孩子的眼中,
青春,是清晨的讀書聲,是寬大的校服,是來不及背完的課文,是解不開的數學題;
是課堂上的哄笑,是課桌下的小紙條,是永遠期待著的下課鈴聲;
青春,是扎著馬尾辮的姑娘,是球場上的少年,任性叛逆后的頂撞。”
郝平安望向那名樂評人,“我說的對吧?”
不等那人說話,郝平安繼續說道:“可是,在經歷過了之后,才真正明白,
青春應該是失敗后堅強地想要再來一次的勇氣,是就算看不到希望也咬緊牙關不曾放棄!
是為了夢想奮不顧身、義無反顧,是哪怕萬人阻擋、也不曾投降;
這位年輕人,誰都只有一次青春,誰也不應是青春的看客。
這樣,當你白首老去時,能驕傲地回望當年,新的激情,新的夢想,依然會在我們心中點燃!
這特么的才叫青春!”
原本有些哄鬧的現場,再次鴉雀無聲。
一名年輕人,教訓另一名年輕人什么叫做青春!
這有些可笑的場面,卻讓人熱血沸騰?
郝平安說完,再也不看那人一眼,緩緩地坐下。
盧庚看向郝平安的眼神微微一笑,輕聲道:“你不必和他說這些的。”
“我看不慣!”
“你可知他是誰?”
“我不在意!”
盧庚眼中的笑意更盛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