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瘋狂的石頭》第二波評論高潮出來了。
“神作”、“經典”、“二刷”、“笑死了”這類的詞語,成為這一波評論的高頻詞。
兩極化的評論,讓第一波觀眾面面相覷,咱們看的是同一部《瘋狂的石頭》嗎?一部連故事都講得稀碎的電影,當得起神作、經典這樣的褒獎?
除了你說的笑死了,我略表贊同,的確有些搞笑之外,你們說的其他那些詞,我是一個字也不認可啊!
難道說這第二波,是水軍來的?
倒不是說《瘋狂的石頭》第一波觀眾不行,主要是大家對一部網大帶著本能的鄙視去看,哪怕這部電影的編劇是知名的作曲人也一樣。
正經的片子,誰還不拿到院線去播的。
所以,第一波觀眾大多數的狀態都是看了、過了、笑了、完了,但對劇情和拍攝手法這類的,根本沒有去深思過。
很快,網絡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影評出現了。
著名影視評論網站番茄網。
“《瘋狂的石頭》,溫暖的黑色幽默”
署名作者:浮云就是一切
在開篇,作者如是寫道:
“年少時,很喜歡喜劇。最喜歡那種看時笑到肚子疼的痛快淋漓,可年紀越大,對那種鬧騰的喜劇越敬而遠之。
我相信,好的喜劇從來就不該是靠著裝瘋賣傻的插科打諢來制造笑料。
好的喜劇,笑完了還能留點什么,這才是好的喜劇。
很慶幸,我放下了傲慢與偏見,接受了朋友的推薦,才看到了這部讓我大呼內行的網絡大電影——《瘋狂的石頭》。”
在隨后的影評中,浮云就是一切說道:
“影片的拍攝手法時尚,但場景和人物都很土,除了那個港島來的國際大盜很有型;情節很荒誕,但表現得很現實,比如大盜的繩子被奸商少給了幾米,比如土賊黑皮在下水道里被生生關了幾天。
兩相對比,這又是一部很“矛盾”的電影,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純粹黑色幽默的電影。
技術先進的國際大盜和土賊在骯臟的下水道前邂逅,卻被包哥以一包石灰粉制服;“跑的比狗還塊”的黑皮為了一塊面包被人騎著摩托追趕,驗證了馬達確實比雙腿有效,這樣極具諷刺的場景,在電影里更是隨處可見。
而電影里恰如其分的對比,通過強烈的反差突出了主題。
另外,在電影中幾乎所有的笑點,都是點到為止,這點我尤其喜歡。娘娘腔的保安,那群跳著奇怪舞蹈的群演,一帶而過,你不注意看,甚至會錯過,但魅力也就在這里。”
“再有一點,也許因為編劇是安可的緣故?《瘋狂的石頭》高度精確的配樂處理也是電影成功的重要元素。
伴隨著故事的進展,音樂的處理必須用到位來形容,或者說比到位更合適一點詞,叫精準,這點是我在看到五六遍時才重視起來的部分。
注意到這點,我才發現原來音樂會這么吸引人,有這么強烈的渲染力。”
最后,浮云就是一切用一句話結束了影評:
“當一切恩怨看似化了的時候,主人公把那塊貨真價實的翡翠扣到自己印堂上的剎那,他笑了,笑得那么坦然,那情景好似一尊終于修成正果的菩薩。
然而呢,生活總是不斷地制造命運的續集,沒人知道明天的生活將如何上演。”
郝平安看著電腦屏幕上,浮云就是一切的這篇影評。
刪除了自己用小號寫的一篇關于《瘋狂的石頭》開局黃金八分鐘的解讀。
沒辦法,這部電影如果以這樣的結局收場,對郝平安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事實,可以說完全辜負了原作。
從目前的形式來看,《瘋狂的石頭》整體都在好轉當中。
正常來講,大多數人看完一部電影之后,短時間內是不會重溫的。
因為剛看
(本章未完,請翻頁)
過電影的記憶太鮮活了,再看一遍勢必會失去一定的新鮮感。
倒不如過段時間等自己忘記了一些電影的內容,那時候再重溫效果才是真的好。
然而,正因為觀眾對網絡大電影,不說瞧不起,總歸是不會太當回事兒的。
就算偶爾看看網大,也純當消遣作樂,不會對其抱有太大的期待。
因此,許多觀眾第一遍都沒怎么注意《瘋狂的石頭》的劇情,由于新增評論的引導作用,二刷,甚至三刷成了觀影的主流。
是以。
隨著二刷觀眾的觀影結束,鵝廠視頻的《瘋狂的石頭》評論區,已經完全變成了大型“大家來找茬”現場——
“我頂你個肺!那么多細節,原來第一遍我什么都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