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蘇映巧去了鎮上,在鎮上轉了一圈,尋找一個適合擺攤的地方。
經過打聽,一般的小吃攤,每天的攤位費為十文,不用去特定部門上繳,而是有人專門過來收取。
至于攤位,也沒有預定之說,誰先到,誰就先得。所以,一些好的攤位,每天都會有人早早過來搶占。
蘇映巧感覺自己應該搶不過別人,畢竟,村子離鎮子還是有點兒距離的,路也不好走,除非很早起來,否則,應該沒有機會。
于是,那些熱門的地方,她也就隨便地看看,并不打算到時候跟別人搶,然后尋了幾個位置要次一點的地方,心想,到時候就從這幾個地方里挑一個好了。但愿,這幾個地方也沒有太多人來爭。
據她觀察,只要自己稍微來早一點,這幾個攤位應該還是有機會搶到的。
在這些攤位的附近,還有那種專門租賃桌子、椅子、凳子、鍋碗瓢盆等工具的店鋪,蘇映巧還去問了一下價格,還在能接受的范圍之內。
她在鄉下,又沒有牛車、馬車,自然沒法帶太多的工具過來,所以,真要擺攤,少不了得租桌子、凳子這些。若有必要,還得租鍋啊爐啊這些。總之,擺攤所需的東西,這些店鋪基本都有,畢竟是專門干這行的,知道擺攤都會用到哪些工具,以此牟利。
對蘇映巧來說,有這些店鋪也挺好的,省得自己得搬一堆東西過來——關鍵是,自己也搬不來那么多東西!
之后,她琢磨著若賣鹽煮花生,得用什么來包裝,這個時代可不像現代有塑料袋、塑料盒什么的。
就她的觀察,那些賣吃的小攤,大部分都是當場食用的,比如餃子、餛飩、面啊啥的,攤子會提供碗筷。那些賣燒烤的,人家會提供竹簽,串成串來賣。像紅薯、包子這種的,則會提供紙袋,甚至有提供某種葉片來裝的。
紙袋?
這個可以有,就是得花錢買!
最后,她決定還是不買了,每文錢對她來說都很重要,得珍惜著花,不能什么都用錢去解決,不然成本太高了。
所以,她決定,還是回去采摘那種無害的葉片來做包裝吧。
她看見別人用的那種葉片,葉片大張,表面光滑,雖然不知叫啥,但村子附近的山上確實長有不少。
別人能用,說明這種葉片對身體應該是沒什么危害的,對食物也沒什么污染,不然也不會有人用了。
考察完畢,她就去市場買了一些以后可能用到的各種香料。
鹽,她也買了一些。
做鹽煮花生,還挺費鹽的。
從鎮上回來,她便去山上轉了轉,采摘了一背簍的那種葉片回來,用水浸泡,然后用剪刀將它們剪裁成統一規格,折疊成漏斗的形狀,下面是封死的。弄好之后,試著用來裝鹽煮花生,每一個“漏斗”,剛好能裝一碗的花生。
這個“一碗”,是平時吃飯常用的那種碗,不大不小。
對此,她挺滿意的。
就這么折騰了兩日,她用葉片折疊了上百個“漏斗”。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就用背簍裝著已經煮好了的鹽煮花生,然后天沒亮就出了門,一大早地來到了鎮上,果然很多好的攤位都已經被人占領了!
預料之中!
所幸,她就沒想過要爭搶那幾個熱門的位置,就去了另外幾個相對來說次一些的位置,果然還是有空位的,讓她撿到了。
占了位置之后,她就去對面的店鋪租了一張桌子,還有一口大鍋,一個爐子,還有一些木炭,花了不少錢。
租鍋與爐子、木炭這些,是為了給鹽煮花生加熱,以保持一種溫度,看了也容易讓人有食欲,而不是冷冰冰的。
將桌子擺好,燒了木炭,架上鐵鍋,往鍋里加入適量的水,水中放個小架子,再往其中加入一個自己帶來的不大的竹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