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若是在村子里收蘑菇的話,大家都去采,那她采的就少了。
但方杏也不是沒腦子的,沒有一口回絕方菲的提議,而是點頭應下。
“昨兒才下了雨,今天天也晴了,山里的蘑菇肯定又長了不少出來,這樣吧,我們現在就去山里,今天上午杏兒姐你就跟著我學認蘑菇,下午你就自個兒采了。
蘑菇在這時代還沒有納入山珍的歸類里,而蘑菇的營養和口感一定會在這缺乏新鮮食材的古代大賣的。
被曬干的蘑菇也能存放,等到冬季缺少蔬菜的時候賣給酒樓,那其中的利潤自然可觀。
而現在方菲也不缺本錢了,順便做點這買賣,那也是一筆不錯的收益。
蘑菇的時節雖然不算短,但她們家人手不足,讓方杏幫自己收蘑菇,那也是雙方獲利的事情,順帶也能讓他們賺些銀子。
況且親戚一場,有這樣的好事兒,她自然不會便宜了外人,肯定是先緊著親戚的。
有方蓮在家,方朵兒也不用去老房了打蚊子了,更不用幫劉翠帶孩子了,方菲背上背簍和方杏去了山上,方蓮則是將布料翻出來,給老房送去。
看到方蓮送的棉布,張婆子一陣的意外,更多的是有些埋怨。
“你們現在雖然手頭上有幾個銀錢了,但也不是這樣亂花的。
拿回去!給你娘做幾身衣服,我老婆子天天在鄉下,也穿不上。
反而你娘,現在天天在鎮上,也不能穿得太破了。”
張婆子就是這樣,關心和心疼從不掛在臉上,她做的事兒卻從來都沒含糊過。
明知道給爺爺奶奶送布料會挨罵,方蓮還是要硬著頭皮來。如今他們家好不容易好過點了,怎能不孝敬他們二老呢?
“奶,爹娘的都買了,這其實是二妹買來孝敬你們的,我不過是借花獻佛而已。實不相瞞,在藺陽那兩日二妹擺攤賺了一些銀子,所以才買的。”
方蓮沒有要邀功的意思,這銀錢本就是方菲一個人賺的,她不能將功勞往自個兒身上攬。
“啥?擺攤?做生意?方菲那小丫頭還會做生意?!”
張婆子抓住了方蓮話里的關鍵詞兒,根本顧不上糾結布料的事兒了,而是震驚自己那孫女小小年紀就能干出來的事兒!
鄉下人家,做生意的人真的很少。
主要是個這個時代本就階級排名很明確,士農工商,而商就排在最后,商籍就連參加科考的資格都沒有的,可想而知,商人的身份在這些人的眼里是多么的入不得眼。
但人總是喜歡雙標,一邊喜歡著金錢,一邊也又嫌棄著商人。
而恰恰商人才是最有錢的存在,所以許多人心中生出種種的不平衡。
朝廷這樣的安排,其實是為了不讓經商的人,用金錢和政治有任何的牽扯,而世人卻忽略掉朝廷的真正意思,故意排擠商人的地位。
看見自家奶奶的反應,方蓮以為奶奶也有那樣的想法。
“奶奶,其實與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相比,經商沒什么的,都是靠本事吃飯。”
聽見方蓮的話,張婆子臉上微微的驚訝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