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分子云環繞星系旋轉時,一些事件可能造成它的引力坍縮。
巨分子云可能互相沖撞,或者穿越旋臂的稠密部分。鄰近的超新星爆發拋出的高速物質也可能是觸發因素之一。
最后,星系碰撞造成的星云壓縮和擾動也可能形成大量恒星。
坍縮過程中的角動量守恒會造成巨分子云碎片不斷分解為更小的片斷。
質量少于約50太陽質量的碎片會形成恒星。在這個過程中,氣體被釋放的勢能所加熱,而角動量守恒也會造成星云開始產生自轉之后形成原始星。
恒星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完全被密集的星云氣體和灰塵所掩蓋。
通常,正在產生恒星的星源會通過在四周光亮的氣體云上造成陰影而被觀測到,這被稱為博克球狀體。
質量非常小(小于0.08太陽質量)的原始星的溫度不會到達足夠開始核聚變的程度,它們會成為褐矮星,在數億年的時光中慢慢變涼。
大部分的質量更高的原始星的中心溫度會達到一千萬開氏度,這時氫會開始聚變成氦,恒星開始自行發光。
核心的核聚變會產生足夠的能量停止引力坍縮,達到一個靜態平衡。恒星從此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
如果恒星附近仍有殘留巨分子云碎片,那么這些碎片可能會在一個更小的尺度上繼續坍縮,成為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行星際天體。
如果巨分子云碎片形成的恒星足夠接近,那么可能形成雙星和多星系統。
在幾百萬年的過程中,原恒星達到平衡的狀態,安頓下來成為所謂的主序星。
恒星大部分的生命期都在以核聚變產生能量的狀態。
最初,主序星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然后,氦原子核在核心中占了優勢。
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會從核心開始以一層一層的球殼將氫融合成氦。
這個過程會使恒星的大小逐漸增加,通過次巨星的階段,直到達到紅巨星的狀態。質量不少于太陽一半的恒星也可以經由將核心的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質量更重的恒星可以依序以同心圓產生質量更重的元素。
像太陽這樣的恒星用盡了核心的燃料之后,其核心會塌縮成為致密的白矮星,并且外層會被驅離成為行星狀星云。
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倍或更重的恒星,在它缺乏活力的鐵核塌縮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時會爆炸成為超新星。
雖然宇宙的年齡還不足以讓質量最低的紅矮星演化到它們生命的尾端,恒星模型認為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氫燃料前會逐漸變亮和變熱,然后成為低質量的白矮星[2]。
不知道在那哪一個歲月里,在銀河系的一個角落,一顆主序星開始形成,隨后又不知道過了多久,開始變成紅巨星,隨后又變成了超巨星,不過就在這個時候。
它的引力似乎不夠了,開始發生坍塌,劇烈收縮,巨大的引力勢能轉化為內能,又開始劇烈發光,變成了超新星!
隨后發生了超新星爆發,巨大的亮度瞬間照亮了整個星系!